返回首页

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 长征时期的人性光辉和坚定信念

186 2024-08-29 01:24 admin   手机版

一、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 长征时期的人性光辉和坚定信念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一段令人感动的时期。长征时的感人故事无疑展示了人性光辉和坚定信念的力量,值得我们铭记。

燃烧的鸟蛋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士兵刚刚过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身心俱疲。在士兵中有一位叫王莽的战士,他是一个心系革命事业的共产主义战士。虽然身上只剩下一件破旧的军大衣,但他并没有留它给自己,而是将它捐给了弹尽粮绝的战友。

当王莽的战友接过这件大衣时,他们感受到了王莽无私的友爱和革命理想的力量。这个简单的举动不仅温暖了战友的身心,也给予了他们坚持和勇气。

漫漫黄土路

长征的征程充满了艰辛和困扰。红军士兵在漫长的黄土路上走了几千里,面对饥饿和疾病,他们不屈不挠地前行。其中有一位叫杨保才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感染了重病,病情急转直下。

然而,在他即将离世之际,他镇定地对战友们说:“我不怕死,只希望你们继续坚持,革命胜利后一定不要忘记我。”这句壮志凛然的话语感动了每一个人。杨保才的战友们立下誓言,发誓要坚守信仰、坚定意志,为了革命共同前进。

草鞋换来的立德树人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饥寒交迫的困境。有一次,一位叫何长工的红军警卫连连队长发现一个叫孟学斋的红军战士脚上的草鞋已经破烂不堪。尽管自己的草鞋也已经被穿破,但他仍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鞋子让给了孟学斋。

孟学斋感激地接过了何长工的鞋子,心中充满着感动和感慨。从那一刻起,他发誓要将这份友爱和无私传承下去,立志要做一个能够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者。

长征时期的感人故事是人性光辉和坚定信念的写照。正是这些感人的故事,凝聚着红军战士们的血与火、理想和信念。他们的付出和牺牲,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感谢您阅读这篇文章,通过这些感人故事,希望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长征时期的历史,感受到革命者的坚定和无私。这些故事向我们传递了一种勇气和希望,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长征时期党的辩证思维

长征时期党的辩证思维

长征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关键历程,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征程中,党的辩证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在党的领导和决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辩证思维的核心在于善于分析问题的全貌,审时度势,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矛盾,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长征时期,共产党领导人充分运用了辩证思维的方法论,不断调整战略策略,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推动革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辩证思维的运用

在长征时期,党的领导人在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时,始终坚持运用辩证思维,不断调整战略,寻找突破口。无论是在战争形势的变化、敌人的进攻还是内部矛盾的处理上,党的领导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务实的态度。

党的领导人不轻言放弃,而是坚持在复杂的环境中寻找机会,克服困难。正是基于辩证思维的指导,共产党才能够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实现了战略转变,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辩证思维的实践

长征时期的革命斗争是党的辩证思维得以实践的重要历程。在红军长征的征程中,党的领导人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部署,紧密结合具体实际,解决了在战场上遇到的诸多问题。

通过辩证思维的引导和实践,党的领导人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和战术,实现了在颠簸曲折的长征道路上始终保持战斗力和斗志。这种实践的成功,得益于党的辩证思维的精神指引。

辩证思维的启示

长征时期的辩证思维启示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和问题时,要善于把握全局,审时度势,勇于创新和改变。只有不断加强辩证思维的锻炼和实践,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取得成功。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辩证思维精神应当被传承和发扬光大,继续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保障。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要倍加珍惜和运用辩证思维,助力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辉煌成就。

三、长征时期创作的歌曲?

七送红军,映山红,。。。。。。

四、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毛泽东从少年起,就有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是难得的天才,帅才,从小聪明过人,有理想,有志气,有抱负。毛泽东在少年时期就显露出了非凡的诗词天赋。17岁离开家乡就写给了他父亲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可见这是多大的志气和抱负啊!显得格外的与众不同,气质非凡。由此埋下了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信念。

1910年16岁时写下了

七绝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距,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又是何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呀!彰显出了其独特的个人风采。令人赞叹不绝!谢谢!

五、长征时期大致为?

一、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当年5月,中共中央开始酝酿和筹划战略转移。

二、遭遇挫折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红军在湘江两岸浴血奋战,经过新圩、直岭头、界首、脚山铺、咸水等战斗,挡住丁国民党军的猛攻,掩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直属队于12月1日渡过湘江。但是,红军却遭到惨重损失,红5军团第34师和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被阻于湘江东岸,指战员大部牺牲。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锐减至3万余人,红8军团番号撤销。在毛泽东坚决主张下,中共中央政治局放弃了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

三、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并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

四、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1935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向川西北挺进,6月中旬在四川懋功(今小金)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扩大会议,决定红军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但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方针,坚持南下。中共中央多次催促、劝说无果。9月9日,张国焘电令红军前敌指挥部政治委员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

五、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红军陕甘支队(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西吴起镇。红四方面军南下后,转战于川康地区。

六、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保存了力量约3万人。以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地区会师为标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六、长征中的故事?

《七根火柴》描述了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焦干的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言毕,安然地闭上了眼睛。

那位战友追上队伍,为战士们点燃了篝火,然后将余下的六根火柴和党证交给了指导员。作品细节描写感人,表现了革命战士的高尚品格。

七、长征感人的故事?

1.故事一:《金色的鱼钩》老班长为照顾三个生病小战士而不惜牺牲。

2.《倔强的小红军》,歌颂了陈庚将军感人故事。

3.《丰碑》里介绍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战友而被冻死英勇牺牲的故事。

4.《七根火柴》。

5.《草地夜行》,讲的是一位老红军为帮助小战士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

6.《一袋干粮》

7.《半碗青稞面》

8.《战地女杰贺子珍》

9.《老山界》讲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动人故事。

10.《红军鞋》

八、长征先锋的故事?

1、《金色的鱼钩》老班长为照顾三个生病小战士而不惜牺牲。

2、《倔强的小红军》,歌颂了陈庚将军感人故事。

3、《丰碑》里介绍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战友而被冻死英勇牺牲的故事。

4、《七根火柴》。

5、《草地夜行》,讲的是一位老红军为帮助小战士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

6、《一袋干粮》

7、《半碗青稞面》

8、《战地女杰贺子珍》

9、《老山界》讲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动人故事。

九、陈康的长征故事?

开国中将陈康。虽然陈赓和陈康这两个字写起来很像,但是只是像而已。他们两个并没有任何的亲属关系。

陈赓大将当年是黄埔军校的高材生,而陈康在当时则还是一个在乡下受地主压迫的孩子。不过,受北伐战争的感召,陈康在1927年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并参加了赤卫队。

在1930年的时候,红军的活动范围出现在了陈康的家乡。这让陈康十分兴奋。为此,陈康参加了红军。毕竟,陈康盼着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参加红军以后,陈康作战十分勇猛。并且,在战火中,陈康还逐步锻炼出一定的领导能力,并被委任为营长。

在长征路上,陈康最为高光的的时刻,莫过于强度嘉陵江的战斗。

十、长征时的故事?

红军长征的故事:过草地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终于翻越了夹金山,在前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这次会师使红军的士气大增,两方面的红军都欣喜若狂。

两方面红军会师后,兵力加起来有十万多人。这种情况对中央红军来说当然是十分值得高兴的,因为装备和给养充足的四方面军,可以大大地缓解中央红军一路行来缺衣少粮的现状。同时,对红四方面军来说,与怀着共同的心,不懈战斗的同志们相聚也是一件大喜事。

但正值红军队伍士气高昂,跃跃欲试的时候,四方面军的领导张国焘(tāo)却以种种借口,故意拖延四方面军主力北上战斗。为维护红军内部的团结,党中央在反复研究之后,于7月18日发出通知,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并根据他的部署,对红军队伍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这样,过雪山之前,毛泽东制定的松潘战役计划就没能进行下去,而被张国焘的“赤化四川”计划阻止了。两方无法妥协,以致延误了战机,致使红军在小金县和毛儿盖地区停留了一个多月时间,最终只能选择从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大草地北上了。

8月3日,红军制定了夏洮(táo)计划,将红军分成左右两路。左路军由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张国焘率领,经阿坝地区北进;右路军则由前敌总指挥徐向前和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地区北上。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随右路军行动。

随后,右路军进入了茫茫的毛儿盖大草原,这又是长征路上的一大挑战。

在这片草地中布满了水草、沼泽、泥潭,除了野草,什么都不长,根本就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这是唯一安全的落脚处。从一个草甸到另一个草甸,跳着前进。一天下来,精疲力竭。

有的战士又累又饿,实在跳不动,就用棍子探深浅,几个人互相搀扶着走。但还是有很多人掉进沼泽地里,往往是一个人陷进去后,另一个人伸手去拉他,也跟着掉了进去,越陷越深,再也没能出来。

据说过草地有三怕,第一怕就是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

一开始战士们没有经验,不停地有战士陷进泥潭,旁边的战士们就上去救人,许多都一起牺牲了。后来有了经验,掉下去的也少了,帮他的同志也掌握了方法:不能动,越动陷得越深,然后站在草甸上用绑腿的布条,几个人一起拉他上来。

第二怕是下雨。草地的气候变化多端,一下雨,草甸就十分滑,踩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摔进一旁的泥潭。

第三怕过河。草地还是十分原始的环境,上面许多河,有的水浅一些,还能涉水过去,但多数河都又宽又深,河水冰冷刺骨,水流还很急,许多战士都在渡河时牺牲了。有时候遇上天降暴雨,正在过河的战士就被暴涨的河水冲走,一去不复返了。

就这样,草地埋葬了许许多多的热血男儿,千千万万的战士没能从这里走出去,就此长眠草地了。

但这不是过草地最难的事情,更难应付的是饥饿。

出发前,红军指挥员命令各部队四处筹集粮食,以备过草地时有足够的力气。但当地人烟稀少,即使有人也都不富裕,红军拿着钱却买不到粮,什么办法都想了,但把当地居民的存粮都买来也不够用,负责筹粮的战士急得直哭。

战士们把征集来的青稞(kē)麦磨成面粉,再炒熟了带在身上;并杀了几匹马和当地藏民的几头牦(máo)牛,做成肉干;有的战士铤(tǐnɡ)而走险,看准了敌军的部队运给养,就噼噼啪啪地一阵乱打,抢了给养当口粮;还准备了烈酒、辣椒好抵御寒冷。

为了过草地,同志们都学会了寻找野菜的绝活,在粮食吃完的时候,野菜就是生命的保障。最后,红军战士平均每人带着五六斤口粮,就这样上路了。

走了几天,大多数战士就都开始饿着肚子赶路了。分下来的青稞麦炒面只够吃几天的,虽然难以下咽但总比没有好。很多红军后来回忆,都觉得那时能够走出来十分不可思议。

“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下雨,青稞面被淋湿了,就成了疙瘩,再用开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不经饿。如果吃黏疙瘩,又难以下咽。

还有不少同志在进草地之前来不及磨面,带的就是青稞麦。这样的青稞麦只能一颗颗咬着吃,带的少,就一颗颗数着麦粒吃,尽量节省多吃一两天。咬青稞麦既吃不饱,还难于消化。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

还有的老红军回忆:“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更难熬。

没有能吃的野菜,他们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吃的,就将别人屙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或者自己屙出来的,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吃是这样,喝也是这样。有的战士,人尿、马尿都喝过。”

这不是想象出来的,也不是没有经历过长征的人,能够想象得出来的。那样艰难的岁月,红军战士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挪过来的。

到最后的时候,实在没得吃,只好杀战马。彭德怀的大黑骡子就是在过草地时杀掉的。当时,老饲养员挡在骡子前面,实在舍不得杀。他饲养了它那么久,早就培养出感情来了,大黑骡子就像他的战友一样,要杀掉自己的战友,谁能忍心呢?最后,由于实在没有吃的了,大黑骡子还是被杀了。

他的肉救活了许多红军战士,使他们有力气坚持着走出草地。就算这样,还是有一批又一批的战士倒下去。牺牲的战士越来越多,到后来,后面的部队,就沿着死难的战士们的尸体一路前行,根本不用向导了。

爬过了雪山,战士们以为再冷也不过如此了,但草地的寒冷是那样的深入骨头,成为大草地留给红军战士的又一深刻印象。

草地温差极大,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衣着单薄的战士们就喝点酒,或者咬点辣椒驱寒。空着肚子喝烈酒、吃辣椒,别提多难受了,许多战士都得了肠胃炎,常常疼得走不了路。但那么少的酒和辣椒哪里够用呢?两三天后就没有了。战士们只好紧紧靠在一起,彼此取暖。

到了中午,太阳升得老高,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一片云彩都没有。早上披在身上的被子、衣服被太阳晒得十分僵硬,很难脱下来。本来就疲惫的战士们被太阳晒得头晕眼花,就这样一步一停地向前走。

下午,常常是突然阴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劈头盖脸地打下来,令人猝(cù)不及防,逃都没地方逃。

刚晒干的衣服又一次被打湿,风雨吹来,冰冷入骨。

在草地里,战士们身上、脚上永远是湿的:早晚是雨水,中午是汗水。战士们的衣服都发霉了,由于太潮湿,不少伤员的伤口都发炎了,久久不能愈合。很多伤员因此发着高烧,在茫茫的大草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夜晚时多是雾雨笼罩的天气,草地上找不到一块比较干的地方宿营,累极了的战士们就找一个土丘,或是河边高地,有的就地而卧,用石头做枕头休息。有的坐着打盹,或者背靠背睡一会。

由于太潮湿,火很难生起来,而夜晚又太冷,战士们就三五个人挤在一起入睡。许多战士在第二天早上就没再起来,保持着相互依靠的姿势永远地进入了梦乡。

由于出了草地,红军还要继续战斗,所以红一方面军组织了一个收容队。掉队的人员就跟着收容队继续前进,可以走得慢一些。每天,掉队的都有三四百人,其中大多数都跟上队伍,参加了后面的战斗,但也有不少同志没能跟上,永远地留在了草地上。

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团走在最后,前面的部队过去后,留下成堆的战士尸体,他们就负责掩埋,让牺牲的战士们入土为安。但所谓的掩埋,也就是让战士们的身体,不至于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草地上有多少“红军坟”,谁也说不清楚。

至今为止,过草地的红一方面军究竟牺牲了多少同志,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太多太多的战士留在了草地中,留下了他们火热的青春年华。但更多的战士坚持着走出了这片草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战士们没有被苦难打倒,被困境击垮,他们同甘共苦,坚持不懈,最终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严酷的大自然,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走向了光明的未来!

我们不能忘记那千千万万的、牺牲了的同志,他们用行动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大无畏精神,什么是信仰。

多少战士在他人和自己之间选择了他人,把最后一点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他们虽然牺牲了,但历史会记住他们,中国人民会记住他们,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生命没有白白付出,中国革命,在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的勇士们的努力下,最终取得了光荣的胜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
下一篇:张飞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