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子路负米故事完整版?

50 2024-08-29 18:58 admin   手机版

一、子路负米故事完整版?

子路尽力,负米奉亲。亲没仕楚,叹不及贫。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李文耕谓,事亲之事,承颜日短,报德思长。如仲氏子者,方乐负米之欢,旋抱衔恤之痛。思藜藿而不得,列钟鼎而徒然,子欲养而亲不待,盖千古有同慨也。为子者幸而逮存,可不思孝养之及时也乎。

二、子路负米的故事主要内容?

子路负米

子路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子路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年纪大了,营养不够就会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

冬天,天气非常寒冷。子路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也实在冻得不行。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遇到大雨时,子路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

后来子路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在各种美德中是占第一位的。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子路贫穷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顾父母,等到他富贵了,常常感叹父母享受不到。可见在他心中,父母是第一位的。

三、子路负米的感想?

【子路尽力。负米奉亲。亲没仕楚。叹不及贫。】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裀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子路生长在非常贫穷的家庭里,吃得不好,穿得也不好。他怕父母营养不够,为了让父母能吃到米饭,他要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背回家奉养父母。虽然是这样辛苦,但是子路甘之如饴,孝敬之心始终没有间断和停止过。后来子路发达了,环境和物质条件好了,可是他的父母已经先后过世了。生活环境这么好的情况下,他很想要报答父母之恩,可是父母已经不在身边了,所以他非常的痛心。

孔老夫子赞叹子路是一位非常尽孝的人。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所以孔夫子说,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称为孝,因为那跟家里养牲口几乎是无别的。

四、子路负米的故事在孔子家语中,子路的自述是?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译文:

仲由,字子路、季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后人有诗云: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释。

五、子路借米的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周游列国。一天,来到陈国,陈国正在闹饥荒。当地人都饿得四处逃荒。他们师徒走到这里断了米,几天没吃上饭,一个个饿得肚子直叫唤。陈国人没有米食借给他们,孔子就打发他的徒弟子路去向他的好友老子借米。

孔子师徒周游列国子路见到了老子,恭恭敬敬地施了个礼说:“先生,我们师徒在陈国断了米,老师让我向先生借米来了。”

老子对他说:“好啊,借米不难,不过你要回答我一个问题,答对了,把米借给你,答不对,米不能借给你。”

子路一是借米心切,二是觉得一般问题也难不住他,就很自信地说:“好,先生请问吧。”

老子用手捋了捋胡子,慢条斯理地说:“你说什么多,什么少;什么时候欢喜,什么时候恼?”

子路一听笑了笑,说:“你听好了,我告诉你,天上星星多,日月少;娶媳妇时欢喜,出殡时恼。”

老子听了毫不客气地说:“你答的不对,对不起,这米不能借给你。你回去吧。”

子路满以为自己回答得很正确,老子却说他回答得不对,心里不服气。心想:“这老头子就是不想借米给我罢了,回去向老师告他一状,见死不救,太不够朋友了。

子路辞别了老子,一边想一边走,带着满肚子的气回到了陈国,把事情的经过对孔子说了一遍。孔子对子路说:“子路啊,这题你回答错了,文不对题呀。”

子路一听,老师也说自己回答错了,忙问。“造问女师,这个问题应该乍样回笑才对?”

孔子说:“应该这样回答,小人多,君子少;借时欢喜,还时恼。”

子路听罢,立即回见老子,并这样做了回答。老子听了很高兴,拿出一小竹筒小米借给了他,子路一看很不满意,嘟哝说:“问题答不对不借米,问题答对了借给这么少。我们师徒那么多人,就这么点,还不够一个人吃一顿的呢。”

老子见子路不高兴,就解释说:“救急之米不能多,快拿回去救你师徒们的命去吧。”子路扫兴地拿着小竹筒米回到陈国,见了老师,就告老子的状:“这老头简直不够朋友,你看,问题答对了,就借给了咱这么一小筒米,够谁吃的?和不借还有啥两样?”

师徒们虽然都很生气,也没办法。管他怎么着,先倒出来熬点粥充充饥吧。可是,往袋子里一倒,淌起来没个完了。倒了一袋又一袋,一直倒了五六袋。他们师徒乐得蹦了起来。子路看见倒出了这么多的米,笑着说:“这么些就够了。”话音刚落,竹筒的米就不往外淌了。

六、古有子路养亲远负米?

为亲负米-注释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孔子家语·致思》) 后人有诗云: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为亲负米-评说 仲由(前542~前480年),字子路,春秋末期鲁国汴人,即今天山东泗水人,为孔子的弟子。他是又一个出名的孝子典型。 子路对于“孝”是很重视的。

他曾经向孔子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人,夙兴夜寐,手足长满老茧,面目黧黑,种植五谷来侍奉双亲,但是还是没有孝子的声誉,这是为什么?

孔子回答说,恐怕有几个方面没有做好。

一,大概自身不敬重。

二,大概脸色不温顺。

三,大概出言不逊。

四,大概是交的朋友不是仁人。因此君子在家要忠实地孝敬父母,出外结交贤能的朋友,就不会没有孝子的声名。(《韩诗外传》第九卷)在《为亲负米》中,可以看到子路的孝顺。

子路家里很贫穷,只能吃粗劣的饮食。“藜藿之食”,即指粗劣之饮食。“藜”,草名,又名莱,初生可以吃,俗称为红心灰。“藿”,豆叶。

子路曾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供养双亲。 亲人去世后,子路游学到楚国。后来做了官,随从的四马拉的车就有百辆,积累的粟子多达万钟。“钟”,古代六斛四斗为一钟。此时子路就坐,有一层层的垫褥;饮食供给,则有一只只排列的大鼎。

于是他感叹地说:“虽然想要再吃粗劣的饮食,能为亲人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已经不可能了。”

这则故事有两点涵义可警示今人:

一,孝子在奉养上要尽心竭力,比如子路为了让双亲能吃到米饭,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

这是孝养亲人的一个典型。

正如诗句所说:“负米供甘旨,宁忘百里遥。”

为了让父母尝到米饭的“甘旨”,也就是好味道,宁愿不顾百里之遥背米回家。 为亲负米-给人们的启示 孝子的尽孝要及时,在父母还在的时候要尽心尽力,即如诗句所说:“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自己荣华富贵了,但是亲人已经去世,即使念念不忘旧时亲人养育的种种“劬劳”,要孝敬父母却已不可能了。“劬”,辛苦、辛劳的意思。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往往在失去了父母以后,心想再尽孝,但是已经不可再得;特别是自己生活条件好了、地位高了后,想再报答父母之恩情,却已经成为一生的遗憾了。

人们都熟知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人重复着这句名言,表露出深深的、不可重新再来一次的巨大遗憾。

这一则故事中子路的感叹,也便是这样的心绪。 此名言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可以延伸解读一番。一次孔子出行,闻哭声甚悲。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个贤者!”一看原来是皋鱼,身披粗褐,手执镰刀,在路边哭泣。孔子下车,对皋鱼说:“你家没有丧事吧,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皋鱼回答说,我的过失有三方面:其一,就是少好学,周游各诸侯国,但回来时候,父母已去世了。其二,志向高尚,想做大事业,不愿侍奉庸君,结果年岁已晚仍一事无成。其三,与朋友交往很深厚,但是都中断了。最后说,“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后来他就自己寻死了。这时,孔子说:“弟子识之,足以诫矣!”于是门人辞别孔子,归还家里去侍养亲人的有十三人。[2]

七、觉得其中“自然有可以勉力效仿的故事”,如“子路负米”?

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其中“哭竹生笋”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卧冰求鲤”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八、子路负米奉亲读后感?

感悟深刻因为《论语》中的《子路负米》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做事应该有恒心和毅力,不能因为困难或者失败就放弃。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子路对待长辈的尊敬和孝道的重要性。读后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强大的意志力、坚韧不拔的毅力、恒心与耐力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在道路的征程上,不断地砥砺前行,突破自我。

九、子路的故事?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很远很远的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十、子贡负米的故事?

子路负米。

这是我国传统 24孝图 里面 ,关于子贡负米百里供养父母的故事 。其故事广为流传, 深入人心 。

子路为了父母能够吃上米,保持父母的身体健康和营养 ,不怕百里之遥 去购买米 ,来待俸自己的父母。无论是酷暑严寒,从来也没有间断过 ,这种持之以恒孝敬父母的行为,实在是难能可贵 !更是让人学习的榜样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