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关于家风的小故事

181 2024-10-05 13:02 admin   手机版

一、关于家风的小故事

关于家风的小故事

家风,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家庭内部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伦理传承。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家庭的和谐与幸福。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家风的小故事。

故事一:感恩与孝道

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孝顺父母的美德。有一个叫李华的年轻人,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虽然生活艰苦,但李华从小就被父母耳提面命地教育着。父母告诉他要时刻感恩生活中的一切,并始终保持孝顺的心。李华十分听话,每天回家后都会静静地坐在父母身旁,为他们捶背、倒茶。他常常帮助父母做家务,虽然累,但他从未抱怨一句。

有一天,父亲病倒了,李华照顾父亲的工作更加繁重。尽管如此,李华每天晚上都会抽出时间去照顾父亲。即使眼前的困难再多,他从不退缩。他用真心对待父亲,真心的付出,换来的是父亲的康复和家庭的幸福。

故事二:诚实与正直

诚实是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一个家庭成员的品质和道德准则。有一位名叫王明的青年,他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他工作尽职尽责,并且从不谎言。一次,他发现了一个同事在工作中存在着违规行为。其他人都选择保持沉默,只有他敢于站出来揭露事实。他理直气壮地将实情向领导报告,结果事情被顺利解决,公司秩序得到纠正。

王明的诚实行为获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赏。他以身作则,影响着身边的人。从此,公司内部的风气变得更加正直诚实,员工们也变得更加团结拼搏。

故事三:宽容与和谐

一个家庭的和谐需要成员们之间的宽容与包容。有一个叫张国强的家庭,成员们始终保持着宽容和和谐的态度。一次,张国强的弟弟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让全家都为之震惊。面对这个事实,张国强并没有怒斥弟弟,而是选择了宽容和理解。

张国强冷静地坐下来,和弟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他告诉弟弟,人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能够认识到错误并主动改正。他支持弟弟重新站起来,重新开始。张国强的宽容和理解极大地鼓舞了弟弟,他坚信家人的支持和鼓励将给他勇气去面对一切困难。

结语

以上这些故事只是家风的缩影,它们生动地诠释了家风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意义。一个有好家风的家庭,不仅能够让成员们在相互关爱与尊重中成长,也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和重视家风的培养和传承。作为一家之主,要注重言传身教,成为孩子们的榜样;作为家人,要相互关心,宽容对待彼此的缺点和错误。

只有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创造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出有品德、有责任感的下一代。

二、关于优良家风的小故事?

曾国藩三尺巷的故事,曾国藩收到家书,家人让他出面争那三尺地。曾国藩回信写道: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故事反映了曾国藩教育家人要与人为善和睦相处。

三、关于家风的小故事有哪些?

关于家风的小故事有:

一、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

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二、吉鸿昌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三、钱基博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四、朱德

学习,是影响朱德一辈子的事情。为“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朱家节衣缩食送朱德走上了学习的道路,从而改变了他的命运。学习,也是朱德一辈子最为关注的事情。他常用“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并且强调“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不能跟社会一道前进”。

他循循善诱地教育子女努力学习。新中国成立前后,女儿朱敏还在苏联学习,每次回国朱德总要问她是不是学习了毛主席著作。由于朱敏从小生活在国外,中文水平较差,朱德就戴上老花镜,让朱敏坐在他身边,教她一字一句地读。

他一边读,一边讲解,每讲完一段就问她懂了没有。如发现她哪些地方还未理解,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讲解,直到她真正弄懂为止。朱敏结婚时,朱德送给她的礼物也是刚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

五、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价估且不论,但他的家庭教育却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

还为曾家妇女规定了“日课”四项:“食事”,每天早饭后做各种小菜;“衣事”,已午刻纺花或绩麻;“细工”,傍晚即晚饭后做男女布鞋或缝制衣服。曾国藩作为封侯拜相之人,对“日课”还要定期检查,亲自抓落实。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四、关于守信50字的家风小故事?

季布他以真诚守信着称于世。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五、关于家风家训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最著名的人物,在完善儒家的学说方面,孟子贡献非常的大,但是孟子也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的热爱学习,这都归功于他的母亲逐步教化的结果。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依旧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这回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于是孟母安下心来,认为这才是孩子该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六、关于诚实守信的家风小故事30字?

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帐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

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

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

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

顾客气急败坏的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

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你还让我到哪里去谈这笔生意呢?”

七、家风小故事怎么写?

围绕观点写实例

例如

孝心的传承

我的父母是在我们当地的国企上班,老一辈人的兄弟姐妹很多的,但是有个弊端就是都在依托自己的兄弟姐妹尽孝而忽视自己的尽孝(有些双标)。但是我的父母很早就意识到这个事情,他们说无论别人怎么做,自己一定要做到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孝敬他们。逢年过节的节日礼物,平日里的悉心照顾,生病时的瞻前马后,就包括我上了大学以后,每逢节假日放假回家了以后第一件事情必须要去提上礼品去看老人。如今我工作了,父母生日,我尽我所能给他们买他们喜欢的东西,妈妈生病了我会耐心的照料,我爸暴躁的小情绪我会用我的小方法进行安抚。

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家风不仅仅是爱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

八、名人的家风小故事?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一生廉洁,家风鼎盛。

有一天,戚继光跟随母亲回娘家,姥姥送了一双绣得十分华丽的鞋子给戚继光,戚继光穿着回家被父亲戚景通看到,戚景通看到就问:“这鞋子哪儿来的?”戚继光答:“姥姥送的。”戚景通说:“你还是一个孩子怎么能够穿这么华丽的鞋子呢?”戚继光乖乖的将鞋子脱下了,穿上了一双朴实的鞋子。

九、曾国藩家风小故事?

曾国藩家风有一个小故事。因为曾国藩极为注重家风,有许多家规家训。其中有一条家规,是禁止家人在家里用总舵(总舵为曾国藩的官名)的名字来称呼自己,如果违反这个规定,就必须立即自刎以示警戒。一次曾国藩的儿子在内宅中误称自己的名字,曾国藩便拿出刀向他走过去,儿子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赶快挟持住曾国藩的手臂,哭得十分凄厉。这段小故事说明了曾国藩注重家风、对规矩的严格遵守,同时也展示了他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和父爱。 这个小故事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也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和家规,才能塑造良好的家风。

十、家风家训小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最著名的人物,在完善儒家的学说方面,孟子贡献非常的大,但是孟子也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的热爱学习,这都归功于他的母亲逐步教化的结果。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依旧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这回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于是孟母安下心来,认为这才是孩子该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