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所有历史故事所出自的人物。比如 草船借箭-诸葛

来源:www.gzhuiyi.net   时间:2022-08-13 16:55   点击:147  编辑:蒲宇   手机版

百度知道
出自历史故事如草船借箭
所有历史故事所出自的人物。比如 草船借箭-诸葛亮 等等
查看全部2个回答写回答有奖励
所有历史故事所出自的人物。比如 草
成为第NaN位粉丝
凿壁偷光——匡衡
退避三舍——晋文公
围魏救赵——孙膑
纸上谈兵——赵括
焚书坑儒——秦始皇
韦编三绝——孔子
卧薪尝胆——勾践
商鞅变法——商鞅
逝者如斯夫——孔子
班门弄斧——鲁班
一鼓作气——曹刿
不食周粟——伯夷叔齐
东施效颦——西施
编辑于

历史上辅佐君王功成身退的名士,除了张良、范蠡,还有谁?

功成需要智慧和谋略,功成身退却需要勇气和境界。在人生的名利场上,能做到做到这一点的人少之又少,因为太多的人,还是放不下名和利这样的俗物。历史上我们熟知的功成身退的人有范蠡和张良,当然还有孙武、孙膑、姚广孝等。

功成身退就是立了大功后,放弃高官厚禄,隐归山野,或云游四海,或不问政事。看起来是淡泊名利,其实是明哲保身。在名利面前能够割舍,实在不容易。体现了当事人的高瞻远瞩,超出常人的独特眼光。

1、范蠡

范蠡在我的心中总是那么的飘逸,感觉他天生就不是常人。春秋末年,自命不凡的越王勾践,在击败吴王阖闾后骄傲自满,阖闾去世后,其子夫差继承了王位,夫差很快就把勾践打败了。勾践无可奈何,成为了吴王夫差的奴隶,勾践去到吴国为奴。范蠡也随同勾践去到吴国,3年以后,范蠡被吴王夫差放回,他回到了越国。

范蠡同文种一起制定了灭吴九术,他们开始积极的准备,厉兵秣马,越王勾践也总结失败的教训,卧薪尝胆。经过范蠡和文种的策划和努力,终于在十几年后,越王勾践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吴国灭亡。 灭吴的最大功臣是范蠡和文种,没有范蠡和文种的努力,越王勾践的一生将在夫差的羞辱下死去。

吴国灭亡后,范蠡却悄然离去,没有要任何的封赏,离开了政坛,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范蠡在离开前,叫好朋友文种一起离开,可文种没有接受范蠡的好意。后来大家都知道,范蠡最后成为了‘’商圣‘’,文种却被越王勾践赐死。这一切印证了范蠡的那句‘’狡兔死、走狗烹‘’的预言。

2、张良

现在我们说某个人聪明,有计谋,就会说某某有张良计,来表示他的聪明。张良被后人称为‘’谋圣‘’。刘邦能够建立大汉王朝,离不开汉初三杰萧何、张良和韩信。刘邦在同项羽的较量中,每一次精彩的表演,都离不开张良的策划。鸿门宴上卑颜屈膝,荥阳之战中油腔滑调,垓下之战前大封韩信的豁达。这一切都离不开张良的导演。

张良不但军事才能突出,而且他有很强的统战能力,由于张良个人的魅力和影响。致使韩信、彭越、英布等等英才,紧紧追随刘邦。项羽和刘邦的最后决战‘’垓下之战‘’,是张良策划的一场大戏,这场戏以项羽自刎乌江落幕。 刘邦建立大汉后,分封时,张良排61名。封地为偏僻的留县。

刘邦的大汉事业轰轰烈烈,张良却说自己身体不适,需要修养。于是张良开始不关心政事,刘邦也只能随他去,张良慢慢的淡出了人们视野。后来韩信,彭越等开国功臣被刘邦诛杀,张良却逃过了一劫。

3、姚广孝

对于姚广孝很多朋友肯定不是很熟悉,他被后人称为“黑衣宰相”,能有这样的称呼,说明他的影响力之大。姚广孝是朱棣夺取朱允炆政权的最大功臣,没有姚广孝的力挺和鼓动,朱棣是没有足够勇气发起‘’靖难之变‘’的,姚广孝利用他特殊的身份,为朱棣攒得不少人气。

朱元璋在结发妻子马秀英去世后,让姚广孝等和尚,陪伴各诸王诵经,为马皇后超度,姚广孝就这样跟随了朱棣,朱棣起兵后,姚广孝辅佐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大本营。朱棣在前方有什么问题,就快马书信来求教姚广孝。尤其是朱棣攻打济南遇阻后,姚广孝让他直奔南京,不要攻打城池。

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称帝。朱棣做了皇帝以后。曾让姚广孝还俗,姚广孝没有接受朱棣得意见。对于朱棣赏赐的豪宅,美女,珍宝一概拒收。他依然住在寺庙里,直到病逝。 历史上功成身退的人还有不少,在此我就不一一细述,我只是觉得能做到功成身退真的好难!

急流勇退需要大智慧,纵观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故事,但也有很多人做到了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春秋吴越之争结束后,越王勾践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辅佐越王勾践的范蠡却泛舟西湖,留下来的文仲被勾践赐死。汉初三杰帮助刘邦取的天下后,张良借故归隐,而韩信被杀,萧何受辱。范蠡和张良就属于那种能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人,那么历史上除了他们两,还有谁呢?

历史上还有王翦、李靖、韩世忠、汤和、姚广孝等等,他们也做到了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但是他们都不是传奇,最传奇的当属衣白山人再造唐的李泌。

李泌出生就顶着天才、神童的光环,但是他绝不是那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人,相反他的一生都是超远物外,拥有大智慧。

白衣山人再造唐;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仓皇出走,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当时李泌也在灵武,所以唐肃宗向李泌请教,李泌给出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略规划,并且分析当时天下大势和成败的关键所在,这些帮助了唐朝平定安史之乱。

唐肃宗要给李泌授任官职,李泌自称山人,坚决推辞,希望以宾客的身份随从。 唐肃宗也只好授李泌银青光禄大夫的散官,碰到疑难的问题,常常和他商量,称其为先生而不称名。

功成身退,避免朝争;李泌出色的能力,自然深受唐肃宗的重任,但是也招来其它人的妒忌,尤其是权臣崔圆、李辅国,他们看到唐肃宗每有大小事都是想李泌请教,这让他们很不爽,所以他们就有意的中伤李泌。

李泌敏锐大发现了这一点,为了避免朝争,他在两京收复,平叛大局已定后,便主动要求离开权力的中心,遁避进衡山修道,肃宗下诏赐李泌三品俸禄及隐士服,还为他建造居室。

被迫入朝,专干事实;李泌隐居之后几年,唐肃宗去世,唐代宗强迫李泌还朝,并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找朝堂之上,李泌却受到了宰相元载的嫉恨,被外放官员。后来元载犯罪伏诛,代宗立即召他还京,准备重用,但又为宰相常衮所忌。

最后李泌有被外派为三州团练使,后迁任杭州刺史。李泌虽被贬至地方供职,但在所到之处都立有良好的政绩,尤以在杭州任上的治绩著名 。

辞官拒相,隐居衡山。李泌在地方的业绩很突出,对于军国大事,李泌仍然不远千里地向代宗提出建议,代宗也必定采用照办,后来代宗准备将李泌召回朝廷,委任宰相之位。但是李泌一生崇尚出世无为的老庄之道,视功名富贵如敝屣,所以坚辞宰相之位,并且最终远离朝堂,长年隐居于衡山。

大唐有危,再度出山。公元783年,泾原镇士卒兵变,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逃跑途中德宗想到了李泌,急诏征李泌前来。此时李泌已经隐居山间多年,但是看到唐朝的江山社稷有危,他还是选择了出山。被德宗授以左散骑常侍之职。

此次出山李泌不在内政、军事上颇有建树,为大唐的延续做了很大的贡献。公元787年6月李泌入朝,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

老成持国,病逝相位李泌执政的时间虽短,但他在任内却做了许多意义重大的事,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年间帝国总体形势的和平与稳定。李泌针对“徐地重而兵劲”却“地迫于寇,常困肸不支”的现状,建议将徐州与濠、寿、庐三州都团练观察使张建封治下的濠、泗二州合并,授张建封为徐泗濠节度使,以对抗平卢镇的威胁,保卫江淮粮运通道。德宗允准。张建封在任十年,使徐州成为当时著名的雄镇。

李泌看到朝政逐步稳定,就像德宗请辞,想再归隐山林,但是德宗除了道歉安慰,硬不准他辞职。

公元789年4月1日 ,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德宗追赠他为太子太傅。

李泌是一心想作为一个隐士,却被迫出任朝廷官员,在大唐的动荡的年代中,为大唐的延续具有重大贡献。到最后李泌也没有成为一个能功成身退的人,不是因为他不想退,而是朝廷需要他,大唐需要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