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结干亲”的仪式大都是选择在春节期间,因为太和民间对这个日子是有特别说法的,那就是过春节晚辈给长辈亲戚“送大馍”,“送大馍”是具有特定意义,是必送物品,不是什么亲戚都可以随便随意送的。这样,准干儿子干女儿带着“大馍”来了,干爹干娘家要准备好香蜡纸烛,请家中长辈坐在上首,干儿子或干女儿给干爷爷奶奶、干爹干娘分别磕头,喊爷爷奶奶,叫爹叫娘,情真意切的,挺像那么回事。干爷爷奶奶、干爹干娘则要分别给个小红包,也叫“见面礼”。之后,放挂鞭炮,请老少爷门入席喝酒,这门干亲戚就这样结成了。
干儿子干女儿的“待遇”是,每年除夕“起午更”吃年饭,要给干儿子干女儿摆只饭碗、摆双筷子,当然这是礼仪上的,干儿子干女儿并不在干爹娘家“起午更”。还有个“待遇”是在干爷爷奶奶、干爹干娘去世时,干儿子干女儿则要和亲生孙辈子辈们一样,披麻戴孝,行晚辈孝道之礼。
结成了干亲,相互间就是门亲戚,逢年过节,亲戚家就开始走动了,一般是一年有“两大节”必走动,一是春节,一是中秋节。春节是年三十中午到干爹娘家“送大馍”,俗称“到干爹干娘家过年”;中秋节则是在八月十五之前送月饼,一般是在八月初十到八月十五之间的早上或上午,绝对不能下午或晚上送。这是认干亲的两大规矩,走干亲的日子是不能随便更改的。
长期以来,太和民间关于“结干亲”的流行说法很多,也很现实。比如,一种说法是“干”的比“亲”的亲。也就是说对待干儿子干女儿,比对待亲儿子亲女儿还亲。这种话不可信,表面上亲的不得了,但“干亲嘴上亲”,那都是做给外人看的,是表面上的东西,实质上怎么可能呢!还有种说法叫作“干亲礼上亲”,人情往来特别注重礼物,干儿子干女儿送得礼物贵重,则干爹干娘返还给干儿子干女儿的礼物也多,各有所得,皆大欢喜。这样长此以往,有的“送礼物”则成为了一种负担了,亲戚间走着走着就走不下去了。不仅如此,而一旦“礼尚往来”反差太大、不均等,那么,亲戚反目的有之,亲家变仇家的有之,大打出手的亦有之,就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了。
诚然,“结干亲”这个民俗事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现代文化信息的冲击,不仅市场越来越小,其内容也发生了质的转变,虽然在各阶层依然存在,现已成为一种文明交往的外在形式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