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孟子和孟子这本书的介绍?

227 2024-10-15 11:22 admin   手机版

一、孟子和孟子这本书的介绍?

内容记述孟子政治活动及仁政、孝义、性善等政治伦理哲学思想。

《孟子》现存7篇,主要记载了孟子

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

理、教育思想等。孟子大力宣扬孔

子学说,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

展为“仁政”学说,他还提出“性

善论”,作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

础;他主张法尧舜,制井田,提倡

“尚贤”、“薄赋”、行“王道”;在君

民关系上,他主张“民贵君轻”

二、定格这世界这本书的读后感?

我们总是不遗余力地追求那一个天长地久,我们总是千方百计去留住那一个结果,却不知天有老时地有荒,这世界哪有不变的情?

这世界许多东西没有永恒,这世界许多事情没有结果,而美丽依旧美丽,辉煌照样辉煌,又何必斤斤计较时间的长短,又何必兜兜转转寻求因与果.离别时,如果我们可以执手相互道珍重,又何必一定要留在一起重复那许多琐碎的岁月!

三、孟子的故事?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四、关于《孟子》这本书的介绍?

内容记述孟子政治活动及仁政、孝义、性善等政治伦理哲学思想。

《孟子》现存7篇,主要记载了孟子

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

理、教育思想等。孟子大力宣扬孔

子学说,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

展为“仁政”学说,他还提出“性

善论”,作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

础;他主张法尧舜,制井田,提倡

“尚贤”、“薄赋”、行“王道”;在君

民关系上,他主张“民贵君轻”。

本书英译参考了各种译本,是最新

的英文全译本。

五、孟子母亲教育孟子的故事?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说的是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母亲气坏了,把刚织好的布给割了,意思是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的后果。

孟子最终不负母亲厚望,成为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六、孟子的创业故事

孟子的创业故事

孟子:中国思想家与企业家的传奇创业故事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深邃的思想、卓越的智慧和孜孜不倦的教育事业被后人尊奉为圣人,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除了在思想界的成就之外,孟子的创业经历同样令人敬佩和钦佩。

从贫苦家庭到创业殿堂的奋斗历程

孟子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去世,家境贫困。然而,即使在逆境中,孟子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他穷困潦倒,但心中却燃烧着追求真理和改变命运的火焰。他凭借着对学问的热爱和坚持,通过艰苦的努力,最终进入了学宫学习,成为一名徒有贫衣的学子。

孟子在学习中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和过人的才华,并深受先贤学者的指导。他钻研经典,广泛涉猎各种学问,对道德伦理和社会发展的思考也日渐深入。然而,孟子并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他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思想理论应用于实践生活,为社会作出真正的贡献。

追求人心,倡导仁政

孟子一直强调的是人性本善的观点,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善良和正义的天性。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内在道德观念,使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孟子的思想理论主要以仁政为核心,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主张国家的最高价值是人民的福祉。他倡导君主关心百姓、统治有道,通过仁政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的仁政观点深受当时的统治者赞赏,然而,他的追求并不止于此。他认为仁政不仅仅是国家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践行仁心、尽快的义务,使社会充满和谐与善良的力量。他相信通过对人心的感化和教育的普及,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教育事业和为政思想的结合

孟子并不满足于仅仅从事思想理论的研究和传播,他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影响实际生活,改善社会。因此,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智慧和建议。他曾多次担任官职,尽力为百姓谋福利。然而,由于受到朝廷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政治地位和政策影响力。

面对政治挫折,孟子并没有灰心丧志。他转向教育事业,以培养后代为己任,将自己的思想理论通过教育传授给学生和社会。他周游列国,讲授道德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强调教育的普及性,主张为每个贫苦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生的价值。

创造性的思想与教育的力量

孟子的创造性的思想观点以及对教育的关注和投入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所强调的人性本善、仁政、教育的普及等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使人们认识到教育的力量,意识到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己和社会。

孟子的创业故事展现了他追求真理和改变社会的决心和毅力。他的奋斗历程和思想成就激励着后人,教导着我们如何对待困境,如何执着追求梦想。对于今天的创业者来说,孟子的故事是一个宝贵的财富,他的智慧与追求可以成为我们创业路上的指南和动力。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创业都是一种追求梦想和改变命运的行动。孟子的创业之路虽然与我们当代的创业经历有所不同,但他所展现的奋斗精神和思想智慧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只有经历过努力和挫折,才能够迎接人生的真正挑战,取得成功。

孟子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来自什么样的背景,只要有激情和追求,努力迈出第一步,就有可能创造奇迹。正如孟子的人生一样,我们也可以在追求梦想的路上闪耀光芒,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做出真正的贡献。

七、孟子的故事名称?

解答:

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 孟子休妻 、五十步笑百步、

一暴十寒、始作俑者、仁者无敌等。

拓展:

孟子(Mencius、孟轲,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八、孟子射箭的故事?

故事

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

原文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通释

孟子说:“后羿教人射箭一定在拉满弓上提出目标要求,跟羿学射箭的人也一定在拉满弓上努力;技艺高超的工匠一定按中规中矩的要求教导人,学习的人也一定按中规中矩的要求去做。”

九、孟子逃学的故事?

孟子逃学   文 / 安声中   孟子小时候,父亲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知书达理,待人和气。他们家境虽不宽裕,她却处之泰然,一心要将儿子教育成一个有学问的人。据说她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有三次搬家的曲故呢。  早先孟子家住郊外,屋边不远就是坟山。孟轲贪玩,他看别人在挖深坑,放棺材,堆土包,觉得非常有趣,经常独自一人拿了一把小锄头,在坟墓之间的草地上,挖洞洞,堆土包,上面插一块小石片,就像死人的墓一样。有时玩得起劲了,孟母几次喊他回去吃饭,他也不肯离开。孟母见儿子经常是满身泥土,双手常有一股死雀死鼠的臭味,怕他为此得病,深为不安。她想:此处靠近坟山,对教育孩子不利,还是搬家吧!搬到什么地方呢?她觉得乡间冷僻,还是搬进城市里住好些。孟母进城在北街租了一间房子,对门是一家肉店,终日门庭若市,砍骨之声不绝入耳。孟轲经常去观看屠夫如何杀猪砍骨,觉得很好玩,就把厨房的菜刀找出来,对着案板上的南瓜、茄子乱砍一气。孟母回家后,一见这情景,又气又急,狠狠地揍了孟轲一顿。她觉得孩子摹仿性太强,不宜与屠夫人家来往,不然时间一长,他会忘记学习的。于是,孟母决定再次搬家,这次选了一个好地方,住址靠近学校。  第三次搬家后,孟子常到学校里去观看教师如何讲课。他见那些学生们对老师非常尊敬,专心听讲,彬彬有礼,同学之间也相互揖让,举止斯文,觉得很有意思。回家后,便盘坐地上,眼望竹简,像学生读书一样,口里念念有词,还在书案上摆设俎豆,学习揖让进退的礼节。这天,孟母卖布回来,见儿子与往日大不相同,言语温和,行动有礼,不由高兴地说:“这个地方可以长期住下去啦。”孟母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作为的人。所以孟轲稍大一点后,她便准备让他上学了。这位辛勤的母亲,用自己织的布,给儿子做了一套新衣裳,又给他做了一个衣袋背在身上,然后高高兴兴地送他到学校拜师。  当时孟轲还小,第一次到学校上学,觉得新鲜有趣,又穿上了新衣新裤,更觉兴高采烈。放学回家时,走路也是跳跳蹦蹦的。  谁知时间一长,孟轲对听课渐渐失去了兴趣。觉得整天盘坐听讲,又要写字又要背书,实在太累人,有进回答错了还要挨打,远不如在坟山埋鼠雀有趣。有一次还未到放学时间,他竟借解小便的机会,悄悄溜出学校,跑回家去。这时,孟母正在机上织布,见孟轲这么早就回家,很是奇怪,便问道:“怎么今天放学这样早?”孟轲抚弄书袋,好一会儿没开腔。孟母见他脸色不对,以为他得了病,便走上前去,摸了摸他的额头,关心地问道:“是不是有点不舒服?“孟轲脸红了,支吾了好一会儿才说:“我……没有病。“孟母愈加奇怪,又问道:“既然没有病,为什么这样早就回家了?学校放学了吗?”孟轲见母亲愈追愈紧,难再隐瞒,只好实说:“还没放学,是我自回来的。”孟母一听,脸色刷地变了,她走到机前,举起剪刀,猛地把机上织布的纬线剪断。孟轲从未见母亲生这么大的气,吓得赶忙跪下问道:“儿子稍早回来,自是不对,不知母亲为何断机?纺线一断,布不是难以织成了吗?“孟母严肃地说:“你的逃学,正如我的断机一样。纺纱织布,才可换回衣食,免于饥寒,君子发奋勤学,才能增长学问,立身世上,为国出力。我断机则难织布,你才学几天就逃学,这样下去,能够学到本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吗?”  孟轲听了母亲的话,才知道断机是为了教育自己勤奋学习,不要中断学业,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于是深受感动地说:“母亲一片苦心,儿子永远牢记,从今以后,儿子再也不敢逃学了!”孟母见儿眼含泪水,知他已认错了,便和颜悦色地说:“不学无以广知,有恒才能有成。孩子,你今后一定要坚持学到底,万万不可半途而废啊!”  从此,孟轲牢记母亲的训言,日夕诵读,勤学不懈。后来又拜著名学者孔子为师,学识大进,终于成为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后世推他为孔子学说继承者,尊称为“亚圣”。

十、孟子杀猪的故事?

应该是曾子杀猪,而不是孟子杀猪

《曾子杀猪》是一篇古文,讲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同时这个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遂烹彘也。

翻译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儿子一边跟着她一边哭泣。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与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依赖父母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是在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办法。”于是(曾子)马上杀猪煮了肉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