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鲁迅说的更有道理。
是这样的,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你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1、电视剧没有变,变的是我们
《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一部出品与2000年,到今天20年了。从我们第一次看到今天,可能也十几年了。十几年里,我们增加的不只是年龄,还有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好多东西真的是年龄到了才能体会到的。当年看这些看电视剧,可能真的只是看个热闹,但是今天重温,我们看到故事背后的很多东西,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激荡,引起了我们的感发和联想。这就是好的文艺作品。
当然,领悟到什么,是我们自己的事,不是电视剧本身强加给我们的。就像王国维说的“三境界”。
2、《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重境界
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从宋词中读出的人生三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三首宋词给王国维的感悟,能给人这样的感发,当然是好词,但不能说晏殊等词人本身就是要表达这种意思。所以王国维又说了: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我喜欢古诗词,这两年经常感到好多诗词中都有一份“孤独”,以前就没有体会到。
3、体会诗词中的孤独
比如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小学就学过,老师怎么讲的,早就不记得了。现在读来,给我的感受首先是孤独。“墙角数枝梅”,这棵梅花长得不错,有“数枝”,但是不被重视,因为把它种在墙角了。虽然长得好,因为在墙角,有没有看就不一定了。但是梅花还是很有骨气的,它“凌寒独自开”。
陆游写过《卜算子·咏梅》,他笔下的梅花更惨,直接就是“驿外断桥边”,在驿站外,都不在墙里边,而且在断桥边,是不会有人经过的。相比之下,王安石的梅花还好,毕竟还在院子里。也难怪陆游下一句就写“寂寞开无主”,那真的是寂寞啊。
所以,电视剧没变,是我们变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们变得深刻了。
关注梅鹤读书,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司马光还有哪些故事?
司马光,字君实,生卒年1019一1089。祖籍,陕西夏县。
性格,勤奋、好学、执着、保守。身份,北宋史学家、政治家。
.传世 名言 .
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结。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他的故事: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小时候与一群小伙伴在院子里捉迷藏,有个小孩一不小心从假山上掉到一个大水缸里了,很多孩子吓得逃走,剩下的孩子对这个比他们自己还高许多的大水缸也毫无办法。司马光灵机一动,用大石头把缸击破,水流出来,这个孩子才得救。这就是有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警枕
年幼的司马光非常喜爱读书,"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署"但他"幼时患记诵不如人",司马光就用一个圆木当枕头取名为"警枕",圆木容易滚动,夜里一动,司马光醒了,就披衣起床,挑灯夜读。
司马光小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勤奋好学的孩子,七岁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显现了他的思维敏捷和果断而超常的应变能力。
司马光的优秀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人氏,为人博学,以真诚的态度待人处事,司马光的母亲也是一位温良贤淑,才华出群众的女子,司马光从小受严父慈母的良好教育,经常给他讲:”凿壁偷光“、“囊莹映雪”、“头悬梁錐刺股”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司马光幼小的心灵,同时也激发了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玩是孩子的天性可司马光只有在把一天所学的知识,全部背熟并理解里面意义后,才能考虑出去玩的事情。
有一次他跟随母亲到叔父家去,看到叔父的枕头是木头做的,问婶缘由,婶说叔父为了家庭重任,不敢贪睡,所以侧木而卧,木板翻倒惊醒,立马起床干活,司马光对叔父的这种精神,非常敬佩,他回到家之后,也让佣人给他做了一个圆木枕,学习倦了就枕着圆木睡一会,一但圆木滚动惊醒,就起来学习。
由于司马光饱读六经,博览群书,为他的文学积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编纂了《资治通鉴》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永存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