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风俗不一般”。可是,结婚之夜闹洞房这个风俗在全国汉文化地区统统一样,都有这个规矩。尽管形式,方法,节目内容等不尽相同,但闹洞房总是要闹的。
当然,我们这里也不例外。风俗,也就是约定俗成。每当一个人白结婚之日起,闹三天洞房这是规矩。如果没有人去闹洞房,这说明这家人没有人缘,没有朋友,做人处世有问题。
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结婚之夜没有人闹洞房,全家人不得不全体出动,出去请比较说得上话的人到家里来充充场面,应付应付。
所以,结婚初夜“四个盘子一壶洒”,一定是要有的。目的是宴请大家千万不要怪罪,有谢谢的意思,也有请大家原谅的意思。
第二天,新媳妇回门,会从娘家带回箕炒豆请大家吃。箕炒豆是一种面制的食品,用白面加水,加鸡蛋和盐和好,再用鏊子烤,或用锅加油炸出来。其味道香极了,很远即可闻到香味,吃起来又香又脆。绝对是美肴佳品。
第三夜的面疙瘩汤是一定要有的。主人会用这种食物来感谢大家这三天来的捧场,不至于使自家丢了面子。
那么为什么会兴起这种婚闹的规矩呢?据说这跟封建社会的一些社会现象不无关系。l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到了十二岁的时候都会举行成人礼。十二岁生日时,都会请七大姑,八大姨等前来祝贺。这也就意味者从这一天起,你就是成年人了,就有了结婚的资格。结婚早是当年的社会习惯。早结婚早得子。所以那时人们平均寿命不长,却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者比比皆是。我们村就有女儿和父亲只差十四岁的例子。
十二岁,一个天真无知的孩子。对于夫妻之间的事情混混沌沌,知之甚少。再加上那时候的婚姻制度实行父母包办。有的不到结婚当日,都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子,自然生疏。双方父母又不好意思亲自教导孩子有关性方面的知识。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不得不请别人来帮助。于是就出现了闹房的事情。
所以,我们这里把闹洞房也叫做教房。教房者必须有有经验的人来充当教师。这也就有了“三天之内无大小”这种说法。
于是乎,在闹洞房时各种荤的段子,各种下流的小曲小调,甚至各种近乎耍流氓的节目纷纷出炉,并传承下来。为了网络环境干净,我就不将具体内容一一例举下来了。
以上所述,即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是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不知道提问者满意否?
谢谢!
:
中国传统婚姻以其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铺陈而颇具特色,通常要经过提婚、订婚、迎娶出嫁、闹洞房等程序,其中以新婚当夜众亲友在洞房嬉闹新娘和新郎后,新人双双携手归寝为高潮。
河南项城的袁家老宅,袁世凯为何到死也不愿回去?
河南省项城县(今属周口市),位于淮河的支流颍水流域,据说颍河一到雨季就泛滥成灾,加上人多地少,物产不丰,该县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项城的东北角有个叫张营的地方,村落周围修筑着一圈高大坚固的寨墙,墙外有深深的壕沟环绕,四角碉楼耸立,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袁家寨”。在近代史上翻云覆雨、纵横捭阖的袁世凯就降生在这里。
到了公元1909年1月1日,宣统帝溥仪即位,因他年幼,由摄政王载沣暂时监国。因彼时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北洋系汉族军阀官僚集团已经羽翼丰满,尾大不掉,与满蒙亲贵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载沣等人将其视为眼中钉,必欲拔除而后快。
载沣以宣统帝的名义发布上谕,说袁世凯“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位”,将他罢官“开缺回籍”。
袁世凯少年时曾经坠马伤足,伤愈后走路略微有些一瘸一拐,此时却因这区区旧疾,遭罢黜免职,很明显是载沣借以驱逐他的口实而已。
袁世凯被迫于1月6日离京,但并未回其原籍河南省项城县张营。他先到卫辉(今汲县)停留数月,到6月份时向北迁徙到彰德府(安阳)北门外的洹上村,购置了大盐商何炳莹的一座豪宅,作为客居之地。
为什么袁世凯被“开缺回籍”后选择定居安阳而不回祖籍地项城呢?袁世凯自己曾解释过,说洹上村“前临洹水,右拥太行”,是难得的一块风水宝地,更因为他非常喜欢其新购的别墅,“爱其朗敞宏静”,故不惜大兴土木,加以扩充改建,取名“养寿园”,在此以修身养性的名义乐居,静观时局的风云变幻。
袁世凯曾经扮作渔翁,披蓑乘舟池上,以示自己已归隐江湖,醉心于山水之间,从此与世无争之态。
袁世凯真的甘心择居安阳洹上村,从此真的无意政事、寄情于山水之间吗?这是决不可能的事。他隐居洹上,不过是在行韬光养晦的狡术,想借此消除清室对他的疑忌与注意力罢了。
一向野心勃勃、权欲极强的袁世凯,自天津小站编练新军起家,经过十几年的惨淡经营,在朝野遍植党羽,特别是北洋六镇的将领很多都是其心腹,唯其马首是瞻,他当然不甘心就此隐退,后半世当个优哉游哉的钓鱼翁。他要探清廷动静,观察时局异动,图谋东山再起,以期卷土重来。
而安阳是河南境内距离北京最近的地方,且是京汉铁路的枢纽,交通便利,信息流畅,和他的亲信们见面也很方便,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潜龙之地”,所以他被罢官后不愿意回到地处河南东部、交通、信息都极为闭塞不便的原籍项城,唯择安阳而居。
袁世凯在洹上村“养寿园”内秘密设立了电台,与京城以及各地党羽们保持密切联系,北洋军事集团的要人们和列强驻华公使也不时到访洹上村。
1911年,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面临崩溃的清廷只好再度请这位蛰伏安阳的铁腕人物出山。
经一番讨价还价,袁世凯重操清廷军政实权的夙愿终于实现,他于1911年10月30日离开了隐居差不多近两年的安阳洹上村,率北洋军大举南下,直扑辛亥首义之地——武昌。后来,他凭借手中的军事实力,又籍革命军的力量,逼迫清帝退位,又迫使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他妥协,孙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尊位让给了他,老谋深算的袁成功地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而这一切,都和他当初被清廷罢黜后决定择居安阳洹上村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 】【插图源于网络】
说起来,袁世凯的家族可是河南五大家族之首。其家族不仅人丁兴旺,产业也十分可观。
不过袁家并非土老财,袁家不光家风端正,而且还特别崇尚读书,更是把科考入仕作为家中男丁的必经之路。
按规矩,袁家子嗣去世后,都要叶落归根,葬入祖坟。但是袁世凯在临终时,却专门留下“葬吾洹上”的遗嘱。按说袁世凯都做了民国大总统,是袁家引以为傲的人,那么他为何不肯葬入祖坟呢?
(袁世凯旧照)
说到这事,袁世凯就满眼是泪,因为这会勾起他的伤心事。
1859年9月16日这天,袁家出了两件喜事。
一件是袁保中的叔叔袁甲三在镇压捻军时取得了大捷。
另一件就是侍妾刘氏产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这可是袁保中的第4子。
双喜临门,让袁保中喜上眉梢,于是就给男婴取名“袁世凯”。
没想到刘氏在生下袁世凯后,迟迟没有奶水,害得袁世凯哇哇大哭。
正好,弟媳牛氏才失子,尽管心情悲痛,但奶水充足。所以袁保中做主,让牛氏代为抚养袁世凯。
1864年,袁保中见弟弟袁保庆始终未能生下一子半女来,为了延续袁保庆的香火,他索性把袁世凯过继给了袁保庆。
袁世凯自幼生得虎头虎脑,人又聪明伶俐,牛氏对他非常疼爱。
袁保庆虽然在外做官,对袁世凯管教也颇为仔细。早在6岁时,便让他在家塾里读书启蒙。后来又把他接到身边,一边让他好好读书,一边也让他开阔视野。这显然是希望袁世凯将来亦能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入仕为官的道路。
只是,袁保中病逝得早,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袁世凯将来不仅做朝廷重臣,还会做大总统。
袁世凯也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是都名落孙山。最后还是袁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招其往学军旅”。不甘心做土财主的袁世凯于是弃文从武,投靠了吴长庆。
朝鲜壬午兵变给了袁世凯崭露头角的机会。
(小站练兵)
而他也因此得到走入仕途的机会,再加上小站练兵,更是让他成为了官场上的新鲜血液。
此后,袁世凯靠向荣禄告密,被慈禧视为忠臣,自此在朝中的地位扶摇直上,很快就被擢升为山东巡抚。
袁世凯不光会做官,他还特别孝顺,他在朝鲜上任的时候,就把刘氏和牛氏都奉养在身边,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他看形势危急,才把两位老人送回了老家项城。
现在做了封疆大吏,袁世凯自然又把刘氏和牛氏接到了身边,以尽孝心。
1901年,李鸿章去世后,由于在慈禧回銮的路上,袁世凯护驾有功。再加上袁世凯的确能干,所以慈禧便让他接替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这可是实权重位,袁世凯因此走上了人生巅峰。
然而就在袁世凯上任不久,他的生母刘氏却病逝了。
遵祖制,朝廷官员的父母若是去世,不管多大官职,都应该回家居丧三年。
身为孝子的袁世凯不敢破例,因此他也向朝廷告假。
慈禧考虑到朝廷正是用人之时,所以下诏“夺情起复”,准允他在安葬刘氏后,回朝复职仍穿孝服。
同时,慈禧为了笼络袁世凯,又追封刘氏为一品诰命夫人。
(慈禧旧照)
有了这样的殊荣,又是朝中重臣,袁世凯在亲自扶灵柩回去的途中,地方官员纷纷搭设灵棚,并行吊唁。
待到了项城,袁世凯自然要风风光光为刘氏举行隆重的葬礼,并让其与父亲袁保中一并葬入祖坟。
但是,袁世凯万万没想到,当时袁家主事的二哥袁世敦竟以“刘氏是姨太太”为由,拒绝了袁世凯。
原来,袁家祖上有规定,姨太太不能葬入祖坟,只能在祖坟附近安葬。
也就是说,在封建大家族中,姨太太的身份始终还是得不到承认,哪怕是死后,还是非常低微。
由于袁世敦是嫡子,而袁世凯是庶子,所以袁世凯的官做得再大,他在袁家的身份依旧比不上袁世敦,因此这事袁世敦说不能葬就不能葬。
袁世凯眼看哀求下跪都不管用,最后一怒之下,干脆另寻了一条吉地,这才给刘氏风风光光办了葬礼。
从那以后,袁世凯便与袁世敦断了联系,至于项城老宅,也就成了袁世凯的伤心屈辱之地。
(参考史料:《袁世凯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