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为争夺霸权相互进行战争,郑国处于他们之间,他依附晋国,楚国就派兵征服它。晋国听说楚国出兵就派荀林父、士会、先榖等率军讨伐楚国,听到他们已经结盟,士会同意荀林父知难而退的做法,先榖不同意造成兵败。
知难而退原是古代兵书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作战时应随机应变,遇形势不利就先行退兵。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及《左传.宣公十二年》中都引录了这个术语。
扩展资料
春秋时代,晋、楚为最两个最大的国家,彼此都无不想击败对方以争夺霸权,常藉其他小国之名向对方开战。根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楚成王出兵包围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文公于是准备向楚国开战。
楚成王得知这个消息,便立刻命令军队撤离,他说:千万不要和晋国军队交战!晋文公重耳登基前在外流亡十九年,嚐尽各种艰难险阻,也详知民情。而今上天赐予天命,我们怎麽能以人力违逆天意呢?《军志》里说:如果对方是适当的人选,就应该退兵。
又说:知道形势不利就应先行退却。又说:不要与有德者为敌。这三者都针对晋国来说的啊!楚成王话中的知难而退,即是引自兵书《军志》。另外,典源又见《左传.宣公十二年》,内容则是表述楚国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援郑,但晋军抵达前郑国就已投降,晋军统帅荀林父(ㄈㄨˇ)于是打算班师回朝。
当时,中军副将先縠(ㄏㄨˊ)不同意,主张追击楚军,上军主将士会劝他说:一个国家若是德行、刑罚、政令、事务、典章、礼仪都具备,那就不应与他为敌。楚国现在正是这样,我们如何能与他为敌?何况,看到有可乘之机就前进,看到形势不利就先退却,如此才是用兵之道啊!
士会的这番话,其中也用到知难而退一语,在《左传》的这两个篇章里,此语所表述的都是一种战略运用。后来知难而退则被用来泛指行事遇到困难退缩不前或应伺机退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知难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