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关于孔子的名言警句和小故事?

186 2024-09-24 07:48 admin   手机版

一、关于孔子的名言警句和小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他留下的众多名言警句和小故事中,展现出了他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教育智慧。

例如,他说过“有教无类”,强调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应该能够接受教育,以提高自己的素质。

又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学习必须持之以恒,只有不断地反复学习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此外,他讲的小故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也深刻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的小故事?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扩展资料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 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三、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学乐小故事

师襄,是一个著名的音乐教师,孔子曾经拜师襄为师学习弹琴。

一次,师襄教孔子弹一首曲子,孔子弹着弹着,这支曲子一连弹了十天,师襄提醒孔子:“你可以弹另外一支曲子了。”孔子跟老师说:“老师,我熟悉了这支曲子的曲调,但还没有明白这支曲子所阐述的道理。”

孔子又继续认真地弹奏了一段时间后,师襄再次提醒孔子:“你已经明白了这支曲子所阐述的道理了,可以弹另外一支曲子了。”孔子跟老师说:“老师,我还没有领会这支曲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孔子又继续认真地弹奏了一段时间后,师襄又提醒孔子:“你已经领会了这支曲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弹另外一支曲子了。”孔子又跟老师说:“老师,我还没有体会出这支曲子的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呢。”孔子又继续认真地弹奏一段时间后,孔子表现出恭敬庄严、沉静深思的样子,好像想象着什么;表现出愉悦快乐、怡然自得的样子,好像获得了什么。

忽然,孔子兴奋地对师襄说:“老师,我已经体会到这支曲子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了:他黝黑的皮肤,高高的个子;他眼如汪洋,目光炯炯;他胸襟博大,能够包容天下。除了周文王,谁还能具有这样的气质呢?”师襄听孔子说完,非常激动,于是离开坐席,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拜了两拜,高兴地说道:“我的老师告诉过我,这支曲子的名字就叫《文王操》啊!”

四、孔子练琴的故事名言警句?

艺通人心——孔子弹琴的故事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

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

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音乐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

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

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五、孔子的名言故事有什么?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孔子的名言和相关故事: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名言强调了孔子的伦理观念中的“仁爱”主张,意思是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他认为人们应该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认为只是了解知识还不如抱有浓厚的兴趣,只是对某事感兴趣还不如从中获得乐趣。他鼓励人们不仅要追求知识,还要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满足感。

3. 孔子的弟子转世

据说,孔子有一个叫曾参的学生,曾参因为不尊敬孔子而被孔子罚站。后来,曾参在一个晚上照顾孔子时,戴上被子,又蒙上脸。当孔子问他这是为什么时,曾参回答:“我不尊敬你时,你在我眼中就如同被罚站的样子,我抬头看你时候不敢看你,偷偷翻身时也不敢让你发现。”孔子听后,觉得曾参已经觉悟,就宽恕了他。

4. 孔子听到音乐

有一次,孔子听到一个小孩演奏宫商的音乐,非常感动。他说:“为何音乐的表达如此婉转?这个孩子的家庭一定道德高尚。”这个故事表达了孔子对音乐的欣赏,并认为音乐和道德有着密切关系。

这些名言和故事展示了孔子的思想和价值观,以及他对人际关系、教育和道德的看法。这些观点和故事至今仍然在中国文化中起到重要的影响。

六、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故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孔子在其一生中致力于教育和政治改革,他强调修养内在的德行和道德品质,主张“仁者爱人”,提倡“中庸之道”,并强调孝道。他的思想被收集整理为《论语》,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孔子的名言有很多,比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智慧和思想。

他的故事也被广泛传颂,如孔子问学的故事、孔子见鲁哀公的故事等,都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孔子尊师小故事?

孔子尊师的小故事: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

八、有关孔子孟子的故事和名言?

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故事和名言:

孔子小时候就很聪明,他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开始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经会念百余字了。有一天,他的妈妈问他:“昨天我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知识或者技能,仅仅是知道它不如真正喜欢它,真正喜欢它不如以它为乐,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任何三个人中,一定有人可以成为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反思自己并加以改正。

孟子的故事和名言:

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的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他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他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他屈服意志。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这些故事和名言都展示了孔子和孟子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孔子的原文小故事

孔子的原文小故事

孔子,又被称为孔夫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的教学中,孔子经常用小故事来表达他的思想和价值观。这些小故事简短而有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就来分享几个孔子原文的小故事,感受孔子的智慧,体味他的思想精髓。

1. 饭粒价值

孔子曾经说过:“夫子以勤劳、节约、尊重和公正为人之道。”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又易于理解的道理。

有一天,孔子与他的学生们坐在一起吃饭。当饭菜快要吃完时,孔子突然停下来,拿起饭粒仔细地看了看,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学生们惊讶地问道:“夫子,为什么您把剩下的饭粒收起来呢?”

孔子微笑着回答道:“这是对勤劳、节约、尊重和公正的一种表达。我将这些饭粒留下,是希望通过这个简单的行为,提醒我们每个人要珍惜物质的价值,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食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微小的东西,也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孔子通过收集饭粒,教育他的学生们要懂得珍惜生活中的一切,不浪费,从而增强他们的品德修养。

2. 德行传递

孔子强调个人的德行和品德修养。他曾经告诫学生们要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德行传递的道理。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问他:“夫子,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德行呢?”

孔子很高兴地回答:“德行的培养需要一个人的自觉努力,但也需要他人的引导和帮助。只有通过与有德行的人交往,才能真正理解和学习他们的道德行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培养和传递德行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良师益友的指导。只有与有德行的人交往,我们才能受到他们的影响,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

3. 明理善行

孔子宣扬“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提倡人们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明理善行的道理。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们发现他在路上捡到了一包金银。学生们都很惊讶,纷纷询问他为什么要捡拾这些财物。

孔子平静地回答:“这些财物是他人失落的,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我应该将其归还给失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明理善行是人们应该具备的美德。孔子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教育学生们要尽善尽美,遵循道德的准则,做一个有良好品行的人。

4. 知识与实践

孔子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并运用知识。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知识与实践的道理。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问他:“夫子,为什么您总是讲授理论知识,而很少让我们进行实践呢?”

孔子微笑着回答:“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我们首先需要获得理论知识的基础,然后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这些知识。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的。孔子教育学生们不仅要追求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实践,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5. 德行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德行和道德价值观是其最重要的财富。他告诫学生们要注重德行的培养和提升,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这个故事讲述了德行的重要性。

孔子的一个学生问他:“夫子,您认为德行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孔子郑重地回答:“德行决定一个人的品质和地位。只有通过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不断追求德行的提升,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德行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财富。孔子教导学生们要注重德行的培养和提升,因为德行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认可。

以上就是几个孔子原文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虽然简短,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希望通过这些小故事的分享,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尊重孔子的思想,将其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和品德。

十、有什么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最近几天在跳着读《论衡》,今天读到卷九·问孔篇,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篇文章,王充老先生的思辨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原文如下: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後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跟前面的卷四·书虚篇一样,这篇的主题也是劝诫当时的儒生学者:

不要迷信老师,崇拜古人,认为圣贤说的都没错,专心致志地讲述和学习,从来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就算是圣贤下笔写文章,尽管构思周密,并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的。

何况是匆忙中说的话,怎么可能全对呢?

既然不能全对,当时的人又不知道求证;或者就算正确,但意思深奥,当时的人也不知道追问。如果仔细地考察起来,圣贤的很多说法,其实是前后矛盾的。他们的文章,前后的观点并不一致。但当今的学者,却不知道这一点。

比如孔子责备宰予白天睡觉,用很重的话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王充直接反驳:白天睡觉的过错是小缺点,朽木和粪土,是腐败毁坏的不能再恢复的东西,是大罪恶。

孔老夫子你不厚道,用指责大罪恶的话来责备小过错,怎么能服人呢?

突然好奇如果王充早生578年,当了孔子的学生会是什么场面......

还有一件事:

孔子去卫国,从前住的旅馆有个伙计去世了,孔子进去哭丧,哭完后让子贡解下一匹马来给这个伙计做丧礼。

子贡说:“老师啊,在弟子的丧事中,您老人家从来没有解下骖马来做丧礼的,而今天仅仅是从前住过的旅馆伙伴的丧礼,您就送出一匹马,这礼是不是太重了点呢?"

孔子说:“我刚才进去哭他,心里难过就忍不住流泪,我觉得如果只流眼泪没点表示说不过去,你就按我说的办吧!”

这本来是没什么问题的。

然而他的弟子颜渊去世,但因囊中羞涩有棺无椁,颜路哀求孔子卖掉车来为颜渊买椁,但孔子却不同意,他觉得自己身为大夫出门不能步行,那样太没面子啦!

然后王充就在他的作品里直接批评孔子:

“吊旧馆,脱骖以赙,恶涕无从;哭颜渊恸,请车不与,使恸无副。岂涕与恸殊,马与车异邪?於彼则礼情相副,於此则恩义不称,未晓孔子为礼之意。”

直接说孔子对丧礼的做法不可理喻,古往今来,估计也没几个学者敢这么说。

接下来我们看第另外一个故事: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孔子说:“第一粮食要充足,第二军备要完整,第三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

子贡说:“如果三者中一定要去掉一个呢?”

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如果还是不得已要去掉一个呢?”

孔子:“去掉粮食,反正人自古都要死的,但没有老百姓的信任,国家就无法成立。”

王充直接反驳:自古以来“仓禀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礼让从富裕中产生,争夺从贫困而来。

如果去掉粮食,大家都饿得要死,哪里还空顾及恩义呢?

所以,无论哪个朝代,以“吃饱肚子”为目标的创业者能获得大家的追随,各种画大饼为手段的忽悠总是被识破,真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件事儿也挺有意思:

佛肸(音bìxī),春秋时鲁国人,叛离原主,占据中牟(今河南省鹤壁市西),派人来请孔子去做官,孔子打算去,他的弟子子路很不开心,感觉自己的信仰受到了挑战。

因为孔子以前说的是“君子要远离干过坏事的人”,但今天这个叫做佛肸(音bìxī)的坏家伙来邀请你去做官,你怎么就答应了呢?

孔子的回答是这样的:“我说过这话没错啊,但我不也说过坚硬的东西怎么磨都磨不薄,洁白东西怎么染都染不黑吗?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也?”

我特意去找了找“匏瓜”的图片,我们老家叫做“水瓜”,类似葫芦。种植时候要搭个架子,瓜结在架子上,一个个地挂着,还挺漂亮。

不过,孔子他老人家居然能违背自己一直以来的原则,说出“难道我是个瓜儿?就挂在那里不用吃东西吗?”

也许老夫子游历诸国,推行自己的政见而不得,终于愿意面对“食”的现实问题了。

古文中的八卦也挺有意思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