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在世上只活了五十年,对于后世如何评价自然不能亲眼目睹,也无法预知。不过,在当上皇帝后,李世民就曾对自己作出过评价。
虽说有花式贴金自我吹嘘的成份,至少在后世,多认为其评价大部分算是较为中肯。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世民在众大臣面前点评自己。
大概的意思是说,“朕发现,从古至今能在乱 世成就霸业的,全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大叔。 唯一的例外,是三十三岁起兵的东汉光武帝刘秀。
本人十八岁起兵,二十岁平定天下,二十九岁当皇帝。从武功方面来说,朕已胜过古人。”在评价自身武功时,李世民可说是毫不客气。是否言过其实或是黄婆卖瓜?后世的成吉思汗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话 中就说过,“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
武功上的自我评价不带矜持,李世民对文治上同样没有吝啬。“年轻的时候我带兵打仗,没时间去读书。登基后朕常常手不释卷,了解了教化的根本,政治的基础。行之数年,天下大治,移风易俗,子孝臣忠。所以,在文治方面朕也超过了古人。”
据《贞观政要》记载,太宗又曰: “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 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也。”
整个唐朝,对李世民在文治武功及用人方面,亦多以唐太宗对自己的评价作为基调。比如,《贞观政要》上记载的,唐中宗时期的授史馆修撰,谏议大夫吴競就评价,“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亘古而来,未之有也”。
有说以唐朝的大臣来评价唐太宗,因所处时代的局限,客观性必然会大打折扣。诚然,唐太宗在执政期间也有过失。如征讨高句丽,劳民伤财还无功而返。
又如晚期在魏征、房玄龄等大臣相继去世后,听不进不同的意见,甚至迷恋上了金石丹药等。不过人非圣贤终究是瑕不掩瑜。不仅后世的史学家,就连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唐太宗李世民都有着极高的评价。
在《太祖高皇帝实录》中,就有朱元璋对李世民的评价: “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另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皇帝认为,“朕观古来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咈、唐太宗之听言纳谏,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谊浃洽,故能陈善闭邪,各尽所怀,登于至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在位23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在历代帝王中,若论文治武功及个人魅力,唐太宗无疑是最杰出的。
李世民15岁参军,曾去雁门关营救过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杨广。18岁随父亲李渊镇守太原并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山西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的入侵。19岁就说服自己的父亲李渊在晋阳起兵灭隋,20岁被封为秦王。
此时李渊的唐朝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四方诸侯割据。20岁的李世民人生从此开挂,年纪轻轻就亲自参与了四场大战役,为李渊开疆拓土。西边破薜举。北方击败宋金刚、刘武周。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收复华北。扫平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3年时间帮助李渊基本统一全国,从此李世民威望日盛。
由于唐高祖李渊在处理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关系不当,过于优柔寡断,致使太子和秦王水火不容,导致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其结果我们都清楚,秦王李世民成功反杀,并逼退李渊,28岁便登基为帝,李唐便迎来了23年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其中最著名的重用李建成旧部魏徵官至丞相,且不杀功臣。使四方来朝,终于统一全国。而且李世民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也有一套,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宏大局面,正是在唐代,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形成,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
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津津乐道,颂扬备至。李世民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采用怀柔的政策处理民族问题,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印度戒日王对李世民赞誉有加,后周皇帝柴荣亦想效仿李世民。成吉思汗作为杰出的军事家,也对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佩服不己。朱元璋、朱棣父子对李世民的治国理政之道推崇备至。康熙帝对李世民的御臣之道羡慕不止,就连我们的毛主席也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可见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军事才能赞誉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