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浩是川藏线某兵站政治指导员,在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工作了4年。当地人烟稀少,冬天平均温度零下5℃,夜晚最低温度零下15℃,而他们驻扎的地方在一个山沟里,太阳要每天中午12点才能照到驻扎地。由于当地经常停水停电,平时他们的生活用水主要靠山上的一条小渠。但入冬以来,水渠早已结冰,每天他们都要组织战友上山,用斧子、榔头敲冰化水,再带回营地。
李科浩是泸县云锦人,2008年,从军事交通学院毕业的他被分配到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我和战友差不多都是两年才能回家过一次春节,不过既然选择了军人这份职业,就不能太计较这些。” 李科浩说,因为当地长期停水停电,他只能偶尔上网时,从妻子发给他的照片中看到女儿的变化。
李科浩的妻子王娟在市人民医院当护士,平时工作忙,有了孩子以后更忙。“军嫂”这个称谓,放在她身上,更多体现出的是“坚强”。28岁的她,工作和孩子兼顾,一手包揽了家里的家务。“当然希望他能回家过年,女儿半年没见到爸爸了。”王娟说,虽然渴盼团聚,但她还是很支持丈夫的工作,爱军人丈夫,就要爱他的事业。
西藏的历史名人?
杜玛尔. 丹增彭措(18世纪-?),藏医药物学者,《晶珠本草》作者。
丹增彭措具体生卒年均不详。从八岁起,他便在众多的学者跟前听受、攻读医学著作和十明之学,学业优殊,名声渐隆藏区。以后他在西藏阿卡地方(今昌都贡觉县)境内创建杜玛寺,并长期居住该地著书立说,写就了佛学、声韵、工艺、历算等著作多种。尤其是他经过亲身调查,总结前人经验,写出了不少医药学方面的书,如:《实用制药程式选集.普照日轮》、《药方集要》、《丸药配方》、《医药异名释要》、《针灸学》等,在藏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丹增彭措通过对青海东、南部,四川西部、西藏东部等地的大量实地调查研究,反复核实资料,并结合对历代藏医药中的记载作了考证,吸收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经验,用20年左右的时间,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终于完成了藏医药学名著《晶珠本草》(此书又名《药物学广论》或《无垢晶串》、藏名《协称》或《资麦协称》)的撰写工作。
《晶珠本草》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歌诀之部,以偈颂体写成,对每种药的功效进行了概括论述;下部为解释部分,它以记叙文写成,作者分别对实地搜集到的2294种药物(除去重复或加工炮制的药物外,实际收录原药物达成400多种,其中包括西藏地区特产的许多名贵药物,如熊胆、麝香、鹿茸、虫草、雪莲、贝母、红花等等)的性味、功能、用法、采集加工以至于每种植物、动物矿物药的分类,形成特征、产地及生长环境等,都作了详尽的记叙。
综评《晶珠本草》一书,首先总结了历代藏医本草学之精华,将历代著名的藏族医学著作,诸如《月王药诊》《四部医典》《甘露八部》《药性广论》《蓝琉璃》《药物大全》等书记载的药物均全部记入;第二,考证了历代本草中记载之谬误,并对每种药物都清楚地注明了别名和出处;第三,考定核实了历代藏医名著记载的药物种类。除外对药物的加工炮制也记载了望种之多,其中包括挑选、筛、簸、刮、刨、洗、漂、劈、切、碾、炒、煅、熬膏、煮汗等等。总之,《晶珠本草》是藏医药物学的重要著作。它集藏医本草学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可以和祖国内地的李时珍《本草钢目》相媲美。丹增彭措为发掘祖国珍贵医药学宝库,继承祖国文化遗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