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收集几个成功企业家的故事

来源:www.gzhuiyi.net   时间:2021-09-30 19:27   点击:258  编辑:邵文   手机版

柳传志
15年前的一天傍晚,中科院干部柳传志蹬着辆自行车从北京美术馆一带经过,路人行色匆匆,远方夕阳半残,突然一个念头闪现出来:我就这么一辈子混下去吗?不久,柳传志纵身跳入当时舆论毁誉参半的下海潮,挑头办起了挂靠在中科院计算所下的联想公司,时年40岁,正当年富力强.而今,联想已由11个人20万元资金的小公司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

柳传志走上创业之路,是因为憋的不行,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愤懑, 突然来了个机会,特别想做事.中科院有些公司的总经理回首过去,总喜欢讲他们从前在科研上多有有成就,市领导硬让他们该行.我可不是,我是自己非改行不可.

创业之前,柳传志在中科院计算所外部设备研究室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柳传志不太愿意提那段经历,因为虽然也连续得过好几个奖,但做完以后,却什么用都没有,一点价值都没有.只是到最后,1980年,我们做了一个双密度磁带记录器,送到陕西省一个飞机试飞研究所,用了起来.我们心里特别高兴.但就在这时候,我们开始接触国外的东西,发现自己所作的东西,和国外差得太远.这时的我坚决地想跳出来.

柳传志领头办公司的背景是:中关村街上一下子办起了一片公司,中科院计算所也有人出去办公司,或者给人打工,验收机器,一天收入三四十元,而当时计算所一个月的奖金也就30多元,这对计算所正常的科研冲击很大.面对于此,当时的计算所所长曾茂朝想:能不能计算所自己办个公司,积累点钱,上缴给所里,解决所里急需的实际困难.柳传志以往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使曾茂朝觉得他是最佳人选。


1984年11月1日,由柳传志等11名中科院计算所科技人员在中关村创办了中科院计算所公司,开始了以发展中国民族计算机产业为目标的创业历程.公司成立初始,通过各种技术服务(主要是代客户验收,维修进口电脑,培训技术人员)积累了第一个70万元.在此基础上,开始从事技术产品的研制工作。


1985年 6月,计算所公司向市场推出联想汉卡,当时营业额达到300万元.此后,公司将联想汉卡与进口PC结合起来,实行相互促进的销售策略,使其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的国外电脑代理商,控制着60%的舶来品市场.到1987年营业额增至7000多万元。


1988年4月,计算所公司在香港合资成立联想科技公司初期进口电脑并转口至中国大陆销售,当年实现营业额1.2亿港币.

1988年底,香港联想开始向国际市场推出主板产品,在初期承受损失的情况下,在用户中逐渐建立起信誉和品牌知名度. 至 1994年出口主板500万套,占全球市场的10%,进入最大生产厂家前5名之列。


1989年11月, 北京联想集团公司成立.此时的联想在国内外已建立17家分公司及子公司,两个研究开发中心,两个中试工厂,一个生产基地和一个培训中心,在全国设有36个销售维修站,基本具备发展电脑整机的条件。


1990年,联想开始向国内市场推出联想牌系列电脑,其销售额逐年上升: 1990年为2000台, 1991年为9000台, 1992年为1.8万台, 1993年为2.7万台, 1994年为4.5万台, 1995年超过10万台. 1997年,联想电脑以10%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市场首位. 至此,联想已成为中国国产电脑的第一品牌。


1998年,联想跻身亚太三强,家用电脑成为亚太第一。



1999年第三季度联想电脑以8.5%的市场占有率荣登亚太市场PC销售榜首.。

2000年,联想电脑跻身全球十强,蝉联亚太第一。联想集团则连续两年荣获全国电子百强第一名,并成为国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集团之一;同年美国商业周刊 评出全球 信息科技100强 ,联想集团名列第八。


2000 年1月24日出版的美国《财富》杂志,评出了4位亚洲年度最佳商界人物,其中柳传志入选,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入选的代表。


随着Internet经济的兴起,2000年4月,联想集团主动应变进行大规模业务重组。从原来的以事业部为核心的体制向以子公司为核心的体制转变,形成两大子公司,分别为:向客户提供全面的Internet接入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联想电脑公司和为客户提供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终端产品及全面系统集成方案的联想神州数码有限公司,分别由柳传志原来的部下杨元庆和郭为执掌门户,柳传志本人则从企业家的位置上功成身退,转变成类似资本家的角色。自此联想进入后柳传志 时代,但柳传志作为第一代只是创业者的传奇经历,至今仍为人们广为传颂。
李嘉诚赤手空拳打天下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圣诞节前夕,香港英军向日军投降。港币不断贬值,物价飞涨,李家生活愈加困难,而李云经又在这时病倒了。1943年冬天,李云经病重,他把李嘉诚叫到床前,轻声告诫道:“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时莫灰心,得意时莫忘形。”15岁的李嘉诚坚定地点了点头,李云经才放心地闭上了眼睛。

父亲去世了,李嘉诚自觉长大了许多,他明白,从此以后他要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了。尽管舅舅表示要资助李家,但倔强的李嘉诚仍然决定中止学业,打工挣钱。他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一定能出人头地。舅舅表示支持他,因为舅舅自己也是十多岁就离开父母到广州打天下的。不过,他仍然没有让李嘉诚进他的公司。李嘉诚明白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他必须赤手空拳闯出一条路来。

月明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路。她以优异成绩从英华女子中学毕业后,进入香港大学,后来又留学于日本明治大学。她的生活之路充满阳光和鲜花。但难得的是,她从来没有嫌弃过表哥。而且,她与李嘉诚两小无猜的纯真感情还随着年龄的增长转变为热烈的爱情。她一直牵挂着在香港拼搏的表哥。李嘉诚踏上谋生路后,不管是当茶楼的堂倌、还是当钟表公司的学徒,月明对李嘉诚都是一往情深,她在精神上对李嘉诚的慰藉和支持,鼓舞着李嘉诚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1950年,年仅22岁的李嘉诚在筲箕湾创办长江塑胶厂。“长江”取意于“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足见李嘉诚的雄心壮志。月明更加欣赏表哥,并为他感到自豪。

办厂初期,曾经出过质量事故,李嘉诚再一次体会到世态炎凉。危难之中,不变的是庄月明对表哥的一片赤诚之心。爱情的力量,将历经磨难的李嘉诚锻造成不屈的男子汉。

1955年,长江塑胶厂终于出现了转机,产销渐入佳境。1957年,李嘉诚到意大利考察,回港后率先推出塑胶花,随即成为热销产品。不久,他又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很快就成为“塑胶花大王”。

1958年,李嘉诚涉足地产业,在港岛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业大厦;1960年,又在柴湾兴建了第二幢工业大厦,李嘉诚的事业迅速走向辉煌。
(这些也只是我刚刚看到的,复制下来,作为参考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