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西古今道德异同点?

来源:www.gzhuiyi.net   时间:2023-08-06 06:06   点击:56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中西古今道德异同点?

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异同点,归纳以后,主要有以下四点:

1、责任先于自由

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对他人、社群甚至自然界所负有的责任,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在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中,人权是个人对国家和政府提出的道德、政治要求,更多涉及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却无法界定个人对家庭、他人、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权利观念是西方近现代自由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西方近代市民社会和政治发展的产物。

2、义务先于权利

西方近现代伦理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而中华价值观特别是儒家价值观更强调义务的优先性。

3、群体高于个人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社群与个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理学概念,反映不同的伦理学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域。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赞成个人优先的立场。

4、和谐高于冲突 在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占有别人。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

二、中国励志道德名人小故事?

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

受刑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最后写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原先,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状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超多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此刻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之后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情绪忧愤的状况下写的。这些着名的着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向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着作《史记》。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着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述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着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着作,司马迁依靠自己的信念,创造了奇迹。

三、中国古今寓言类似的故事?

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读音gui四声)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读音jian四

声,参与)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u二声,信用诚实),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於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叁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

可。”下视其辙,登轼(读音shi四声,车前扶手的横木,全车最高处)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叁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见庄公。他的同乡说:“吃肉的人们想的事,

(你)又何必参合呢?”曹刿说:“吃肉的人浅薄,不会有远见。”于是进入朝中求见。

(曹刿)问:“凭什么迎战?”庄公说:“所拥有的衣食,不敢独享,一定用来给大家分享。”回答说:“小的恩惠不

可能普及大众,民众不会随从效力的。”庄公说:“祭祀的牲畜玉石锦帛,不敢多报,必定诚实有信用。”回答说:“小诚实

不是信用,神不会降福的。”庄公说:“(不管)大小的诉讼案件,虽不能彻察,但必定判得合乎情理。”回答说:“忠(忠

于做国王的职守)的表现,可以凭借这(招集民众)打一仗。打仗的时候请让我跟您一起去。”

庄公让他坐同一辆战车,在长勺迎战。庄公准备擂鼓,曹刿说:“不可。”齐国人擂了三次鼓(后),曹刿说:“可以

擂鼓了。”齐国战败。庄公准备赶车追击齐国军队,曹刿说:“还不行。”下车看敌军的车印,登上车的高处观望敌军(后),

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敌军)之后,庄公问他原因。回答说:“战斗,打的是勇气。擂第一次鼓时鼓舞起士气,(等)再次擂鼓士气就

衰弱了,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耗尽了。敌方士气耗尽我方士气充盈,所以能战胜他们。大国难以预测啊,怕有埋伏啊。我看他

们的车印杂乱,望见他们的战旗倒拖,这样才追击他们。”

四、古今异义故事?

故事:古,旧事,耿例,如“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今,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提供一下成语步障自蔽注释:原指才女谢道韫设置屏幕与人辩辞.后多指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才大难用注释:原意是能力强难用于小事.

后形容怀才不遇.同“材大难用”.才朽形秽注释:原用以表示自谦.后也用以形容不堪造就的人.财不露白注释:旧指有钱财不能泄露给别人看.现指随身携带的钱财不在人前显露.惨淡经营注释:原指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

后指在困难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材大难用注释:原意是能力强难用于小事.后形容怀才不遇.夸多斗靡注释:原指写文章以篇幅多、辞藻华丽夸耀争胜,后也指比赛生动豪华奢侈.狂风骤雨注释:原形容大风大雨.

后比喻处境险恶或声势猛烈.狂瞽之说注释:指愚妄无知的言论.旧时常用作自谦之辞.窥牖小儿注释:原指从窗上向屋里偷看.后多形容小偷.窥觎非望注释:现指寻找实机实现非分的希望.旧时多指谋求帝位.

捉箪食注释:原指竹篮中盛着饭食,壶中盛着酒浆茶水,以欢迎王者的军队.后多用指百姓欢迎、慰劳自己所拥护的军队.兰摧玉折注释:现指花木摧残摧折断.旧时多用于哀悼人不幸早死.

五、古今故事民间故事?

        宫女图的故事

从前有个青年,姓天名台,母子二人靠打柴生活。 这天,天台正在山上打柴,忽然天气大变,下起大雨。

天台见无法回家,急得团团转,不由地把斧子往地上一摔,只听“哗啦”一声,闪开一个山门,门里走出一个道姑,道姑说:“你这人毫无道理,为何敲俺的门?”

天台一愣,忙上前施礼,说:“对不起,我是无意的,不知您在这里。”

道姑说:“我看你是个诚实孝顺的人,我有一件宝贝,叫如意百宝图,你拿去吧。同时,你说长,它就长,你坐在上边,说到哪里去,它就带你哪里去,到地方他就会自动停下,你说落,它就落,你说缩,它就缩小,你就可收起来了。”

天台接过图,正在道谢,一眨眼,道姑不见了,山门也关上了。

天台想,我正想回家,不如试上一拭。他取出如意图,说声长,宝图就长成像芦席那么大了。他往中间一坐说:“我要回家。”宝图就自动升起,将天台连同柴草驮到了天台家门口。天台说声“落”,就落在了地上,天台说“缩”,宝图就缩小了,天台就收藏起来,去见母亲。

母亲正挂心儿子,见儿子回来了,又带回一件宝贝,非常欢喜。自此以后,天台打柴就不费力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半年以后,天台想:人家都说帝王皇宫好,我何不去看看,开开眼界。当夜静以后,天台取出如意百宝图,说声“到皇宫”,宝图便飞起,将他带进了皇宫御花园。

天台放了宝图,天已黎明,他欣赏了各种花草,游览了假山真水。正向前走着,迎面来了一位宫女,这宫女不由地起了爱慕的心,彼此通了姓名,叙说起身世,二人情投意合。

宫女说:“我整天在宫中,非常厌烦,讨厌宫廷生活,愿随郎君到乡下去。”

天台说:“你现在跟我走吧!”

宫女说:“现在这样走不行,无论走到哪里皇上都能找到,定会出祸来。”

宫女取出自己的画像交给天台,说:“这是皇上画的宫女图,皇上要封我为贵妃,现在离册封还有十天时间,你回去快想办法来救我。”

天台坐了宝图回家以后,让母亲想办法,母亲也干着急,正焦心,想起道姑来。

对!道姑能赠宝图,定有办法救宫女,天台来到山上,用斧子敲开山门,见了道姑说明来意,道姑说:“好办,你跟我去。”

天台随道姑来到京城以外,道姑让天台在城外等着,独自进了金銮殿,把皇上的御印盗了出来,见了天台,对天台说,这是皇上的御印,皇上丢了御印,一定很着急,你把它放到附近井里,等张出皇榜以后,你揭榜献了御印,就可向皇上要宫女了。”说完,道姑就不见了。

皇上丢了御印,焦急万分,张出榜示,言明谁找到御印,高官任坐,俊马任骑,要什么给什么。

天台上前揭下皇榜,看榜官带着天台来到八宝金銮殿,皇上说:“你能找到御印吗?”

天台说:“能”。天台带着人来到城南门外的井边,说就在井里,皇上即令人打捞,找到了御印。

皇上问天台:“你想要什么”,天台拿出宫女图,说要画上的宫女。皇上想反悔,又不好改口,只好答应。

天台领着宫女回到家里和和睦睦地过起日子来。

六、古今物语背景故事?

古今物语是日本中古时期编纂的一部著名的讲述神话、传说和奇闻怪事的小说集。其背景故事可以追溯到日本平安时代(794-1185年),当时日本各地的许多民间传说和奇闻怪事被集结成书,又经历了多次修订和补充,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古今物语。这部小说集受到了日本文化的深远影响,被认为是日本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古今物语的故事种类丰富,内容包括了神话传说、超自然现象、动物和植物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也揭示了日本文化的深层次意义。通过阅读古今物语,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和历史,同时也能够享受其中的趣味和诙谐之处。

七、故事的古今意义?

故事,是一种寄托了编写者或传播者强烈的主观愿望的文学作品,它的内容千奇百怪,故事的内容、情节可以完全杜撰编造,里面的时间、人物、地点等都可以似是而非。它在民间产生,在民间流传,靠着口耳相传或文字记录的方式保存下来。

人们为什么爱编故事,爱听故事,故事有什么意义?

1、故事能让人不朽!

人们要想在千篇一律的生活、工作之外,被他人认识、记住,变成别人讲述的对象,就必须让自己有一个故事。

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们却都渴望不朽,而能让我们有限的生命变得不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故事。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艺术家在他生前寂寂无名,但在其死后,作品反被大家称赞。这里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先听到了他生前的悲惨故事,对他产生了一种悲悯,然后再去看他的作品时,就会觉的他的作品有了一种能打动人心的力量。

他虽然死了,但他在自己的故事里又诞生了。

2、故事不是一种肤浅的讲述,它是一种生命意义的完成形式!

我们真实的生活,是没有圆满意义上的结尾的,我们的生命只会荒谬地戛然而止。

而故事却将一个事件,放在一个高度逻辑性的过程中去讲述,将自身的感悟与知识的理性,和事物的逻辑性结合起来,让事件朝着一个合理的、理想的、美好的结局发展。

死使生活变成了一种命运,而故事的所有虚构都是为了改变这一不可改变的命运。即使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故事里,我们可以改变它的意义,通过赋予不可改变的事态以意义,从而改变世界。

3、故事能让人体会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让自身沉重的生活,有那么一小片刻间,也变得有那么点小小的意义!

人的天性都爱看别人的故事,越麻烦越复杂越好。

故事不需要发生在巨大的历史时空中,不需要太戏剧化的事件。我们在看故事,听故事时,有那么个片刻,可以在别人的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活着,行动着,体会着另一种方式的生活,这一片刻,暂时忘却了自己是谁,沉浸在一种小小的幸福和满足中,好像自身的沉重生活,也变得有那么点小小的意义。

如今,在这个日益多元,日益隐匿的社会里,各种声音,各种思想纷纷扰扰,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着对事物的判断,对生活的思考。

故事也在用着自己的叙述方式,讲出自己的故事。它通过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这种二元对立的价值标准,价值判断,向社会表达着自己的理想和伦理。

八、竺可桢道德故事?

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时,曾经“三顾茅庐”恭请马一孚先生,礼聘浙江大学前校长邵裴子先生,他求贤若渴的精神成为浙江大学办学史上的美谈。竺可桢聘请了胡刚复、梅光迪、张荫麟、王淦昌、王琎、卢守耕、周承佑等30多位著名学者前来浙江大学任教,而对于不称职的教授即使是领导也要解聘。竺可桢刚来浙江大学时,工学院院长朱一成只领薪水却从来不上课,最后,朱一成被浙江大学开除。  当时浙江大学物理系有一个叫束星北的教授,是一个天才的科学家,后来被誉为“自然科学界的陈寅恪”,李政道、吴健雄、程开甲等物理学家都曾师从他。但束星北在很多方面与别人不一样,他在国外留学6年就曾换了9所大学,留学期间对教授非常挑剔,如果他认为这所大学教授讲得不好,他就会换另外一所大学就读。最后,他在英国的爱丁堡大学拿到一个硕士学位,尔后又到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拿了一个硕士学位,虽然没有博士学位,但他学识却非常渊博。1932年回国后,他先在一所军校担任物理教官,曾经当面顶撞过蒋介石,批评蒋介石不抗日,遂被军校解聘。后到浙大当教授,他的课讲得非常出色。  浙江大学西迁时,在很多方面束星北对竺可桢表现出不满,并曾多次顶撞竺可桢,责其没能耐去弄钱。竺可桢听后总是大度地一笑了之,从不认为是挑战校长的权威。因为有本事,所以束星北的脾气也很大。1942年10月下旬,在湄潭校园(浙大校总部在贵州的遵义,理学院等在湄潭)中曾经发生了束星北殴打杜道周的事件。当年浙大物理系学生于明远曾回忆:“在我的印象里,束星北很像传奇中英雄豪杰式的人物。束星北对总务主任抱以老拳,是因为那个主任常常在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上设障刁难,束星北也是忍无可忍,可事后束星北自知有错,便主动向竺可桢认错,也当面向总务主任赔了不是。”当束星北向杜道周念完道歉书后,竺可桢就把道歉书揣在自己兜里。不久,在校务会议上,有人提出,大学教授为人师表,打人还有资格做教授吗?提出浙江大学不能留束星北,在会上争吵不下。而竺可桢认为束星北是个人才,并说:“我们用人是用他的学问,又不是用他的脾气,脾气不好还可以督促他改嘛!”就这样,竺可桢力排众议把束星北给留下了。  浙大的费巩教授在一次开教务会时,曾当面对竺可桢冷嘲热讽:“我们的竺校长是学气象的,只会看天,不会看人。”竺可桢听后,微笑不语。后来,竺可桢不顾教育部“只有党员才能担任训导长”的规定,认为费巩“资格极好,于学问、道德、才能为学生钦仰而能教课”,依然请费巩做浙江大学训导处长。1945年,费巩教授要从遵义到重庆去,竺可桢还专门请了一个过去的浙大学生邵全声护送他,在重庆摆渡过江时邵全声先把行李放到船上去,再回来接费巩教授,却发现教授不见了。一直到1958年,竺可桢依然没有忘记寻找费巩下落的事,竺可桢特地写信给周总理,请求他查费巩的下落,后从对国民党特务的审讯记录中才查出费巩是被中美合作所特务绑架了,被杀害后再用镪水毁尸灭迹。聘请仅具有高中学历的人做大学老师  在聘请教员时,竺可桢敢于挑战唯学历的偏见,这在今天也是难得,更何况是在几十年前。当年,浙江大学化学系有个器材保管员叫查长生,早年读书时,因家庭困难,无力上大学,所以只有高中学历。在浙江大学做化学系的器材保管员时,查长生常常去旁听化学系的课程,学完了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全部课程。抗战期间,伤员需要大量的磺胺药物,而这类药全部依赖于进口。查长生翻阅大量外国相关文献,自己实验合成磺胺药,合成后却没有办法鉴定其疗效。恰在这时,他的小儿子得了痢疾,情急之下,他把自己合成的药给儿子吃,结果一吃就好了。竺可桢听说这件事后,亲自跑到查长生的家里,反复动员查长生出来当浙江大学教师,让他给学生讲课。

九、中国传统故事传递的道德观?

1.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懂得谦让,这些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重。

“曾子避席”比喻讲礼貌,尊重老师。

3.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

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鹅毛并附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没有怪罪,还奖赏他。

从此,“千里送鹅毛”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含有深厚的情谊。

4.李士谦乐善好施

李士谦是北朝魏齐时人,他家中十分富有。有一年他把几千石粮食借给乡亲,但当年灾荒,借粮的人无力偿还,他便将借契全部烧掉。第二年庄稼丰收,借粮的人来还粮,他仍然坚决拒收。

“李士谦乐善好施”成为乐于助人的典范。

5.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杨时,淡薄名利,放弃做官的机会,拜著名的理学大师程顥与程颐兄弟为师学习理学,学成后回南方讲学。

程顥病故后,杨时去拜访程颐,见程颐正在休息,便恭恭敬敬站在院外的雪地里等恩师的醒来。

“程门立雪”成为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十、古今异义字笑话故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卑鄙——【今义】品性低劣。【古义】卑,出身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