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要想发动起义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样只要有一个过硬,并且其余两个条件也将就,而你又果断的抓住了机会——那么恭喜你,阶层固化就被你彻底打破了。因为此时的你就是一场“起义”的领导者,而不是掀起“叛乱”的“反贼”。
我们看下三个起义成功的例子。
第一,主要靠天时。这样的起义军领袖非汉高祖莫属。汉高祖起事那年已经四十好几了,过着普通的片儿警生活。所谓的社会活动也就是就是弟兄们没事凑个局,喝几杯;有了事也就是个穷帮穷……上有像萧何、王陵这样的“大哥”,下有周勃、樊哙、夏侯婴这样的穷兄弟,也就是说当时的汉高祖即使在他们的小圈子里也就是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已。再加上父老、子幼,怎么看也不想个“起义军领袖”。
但是,人家抓住“天时”了!当时的秦朝已经割韭菜割昏了头,靠着商鞅、韩非子和公羊学的那几套理论,张开血盆大口把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变成刑徒——也就是国有奴隶。同时更是欲壑难填的把给自己干活儿的基础官吏,比如像爵为不更的屯长陈胜、吴广也逼上了绝路。此时人们发现什么“尚首功”啊、什么“军功爵”啊、什么“立木为信”啊……其实全是朝廷给尔等愚民们画的大饼,而结结实实的把普通人镇压在底层当韭菜才是从秦孝公到秦二世的秦朝君臣们真正的意图。
大泽乡起义的伟大,就是在于陈胜、吴广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揭开了秦朝社会的实质,使大家都如梦初醒,于是纷纷起来响应。汉高祖就是赶上了这个时机,带着一队不多不少的兄弟上了芒砀山。而在斩蛇起义之后,沛县县令也想投机革命运动。于是让萧何跟樊哙把刘邦找回来,但县令转念一想,觉得刘邦回来后,自己又有被萧何架空的可能。于是又下令紧关城门,捉拿萧何。萧何提前得到消息,跑路了。等刘邦来到沛县之后,与萧何会合,跟城内的乡亲们一起里应外合干掉了鸡贼猥琐的沛县县令。
第二种,主要靠地利。西晋太康年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大批百姓放弃了土地,沦为四处打工的“流民”。其中有一支流民在李雄的率领下占领了四川,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后来又称帝,国号“大成”。早在刚入蜀时,李雄的父亲李特就认为四川有剑阁之险,是个英雄用武之地。还说过:“刘禅有这样的地形,居然束手就擒,真是庸才”。
李雄割据之后,以蜀地宗教领袖范长生为丞相,不扩展、不掺和中原的乱局,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传了三代,威震巴蜀五十年。全靠着发挥天府之国的地理优势。
第三种,明太祖式的“人和”。其实历史上的明太祖并没发动、组织起义。是他老人家走投无路投靠了起义军,之后在短短的几个月期间由普通士兵升到团队中层,并被妻以养女,算做了起义军团队的核心。明太祖能平步青云主要原因首先就是,对上服从管理,而且能征善战、有计谋。因为作为游方僧的明太祖虽然年纪轻轻,但是作为一个游方僧,人生密度不知道比土豪郭子兴高到哪里去了;其次是对下人缘好,不计较个人得失,要的是大家对自己的绝对信任——说白了,英雄豪杰,从来都是要你的“命”而不是要你钱。有了这种处世之道,再加上天生有胆气,敢赌博,虽然知道顺势而为,但骨子里又蔑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权威。这种人在太平时期没什么,一旦到了乱世,分分秒秒的就是一代枭雄。从明太祖到张大帅,草莽英雄无不是如此。
沛县汉高祖故里。
成汉地图。
明太祖君臣。
古代人起义是因为税收太重了,苛捐杂税,逼得老百姓沒活路了,压迫重,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
饥饿,天灾颗粒无收,百姓沒饭吃,走头无路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沒有办法的情况下,有人挑头组织一伙人逼上梁山,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起义了。起义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成功叫天时,地利,人和。不成功叫乌合之众,人鸟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