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对比一下,我只能说是海大人,什么是清廉。就是说你按正常的一个法度下不收不义之财,我认为这就是清廉。
那我们就一个个说 ,先说我们包青天包大人。包大人在端州当官时,因为工作出色就升调时没有拿端砚。人们就说他廉政 ,当时端砚已经出名了是很贵的。在宋朝对文官是很慷慨的有人计算过包青天一年收入折算现在是3000万。这是一个什么级别收入,可想而知都那吗有钱完全可以过富足生活腐败的事情就可以少些。
再说海青天在明朝时官员的收入很底,海大人的工资之能维持家里天天吃青菜,所以当时叫他海青菜,有一次老母过生日,海青菜买了两斤肉都成了国家新闻。
相比一下一个是端砚,一个是青菜。显而易见海青菜获胜。
海瑞,包公都是享誉中国历史上的清廉之士。包公铁面无私,忠君爱国,体恤民间疾苦,嫉恶如仇,对家人亲属管束尤其严厉,他在家庙树碑勒石,定立家法:后世子孙世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
海瑞也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清官,但纵观历史,包公的贡献要比海瑞多些,影响也较海瑞广泛而大。
晚唐王播为何由清官廉吏沦为苛剥百姓、贿赂皇帝和宦官的昏官?
王播是晚唐一个比较具有缩影式的人物,前期尽忠尽职,后期堕落腐化。王播在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园791年)中进士,有这儿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历经唐顺宗、唐宪宗三朝,一直到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这段时间表现突出,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多次得到几朝皇帝的嘉奖。
转折点出现在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这一年王播受宰相皇甫镈(此人以长生药等方术求得唐宪宗信任)的排挤,调离中央,被贬官到成都,这次贬官,对王播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的腐化堕落由此开始。
唐宪宗死后,唐穆宗即位,立刻贬逐了奸相皇甫镈(被贬到海南岛,一百多年以后大文豪苏轼也被贬到海南岛),王播在成都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修贡奉,且以结赂宦官,求为相”,于是很快复位宰相。
后王播又经历唐敬宗、唐文宗2朝,并曾两次出任宰相,单凭借不是前期的秉公执法,而是靠贿赂皇帝与宦官得到的,比如“广求珍异”贿赂王守澄(此人曾三度参与皇帝的废立,专权达15年之久),再比如为了得到唐敬宗的擢拔,他还在盐、铜税内,巧取苛敛,以“羡余”名目每月向皇帝进奉,年达百万余缗(读min,第二声,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
太和四年(也就是公元830年),王播病逝,可悲的是,唐文宗竟然还为其辍朝三日,追赠太尉,谥号“敬”。
对于王播堕落的原因,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方面:
1. 皇权旁落,政治氛围昏暗。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皇权遭到了极大的削弱,特别到穆宗和文宗时期,大臣掌握了皇帝废立之权(比如王守澄),这就使得朝纲不序,许多人靠正常的政绩考核无法获得晋升,许多人心中走捷径的想法油然而生。
2. 缺乏监管。到唐朝后期,并不像唐朝初期三省六部那样各相互制衡,而是权利集中到少数几个人手上,而这些人又与节度使重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权利寻租的空间诞生。
3. 与早年王播的经历有关。由于父亲去世得早,家道中落,从小胸怀大志勤奋好学的王播,只好长期寄宿于扬州木兰院蹭饭吃。
唐代有寒门学士寄宿于寺院的习俗(因此在当时王播此举并不过份),但是木兰苑的僧人们偏偏就看这王播不顺眼,没给他好脸色,天长日久,和尚们越来越瞧不起蹭饭吃的王播。于是他们就想了个法子,吃饭前不敲钟,等到吃完饭再撞钟,故意不让王播吃到饭。等到王播闻到钟声去吃饭时,发现锅碗瓢盆已经被洗的干干净了,于是王播愤然离去,并写下在寺院的墙上写下诗篇: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三十年后王播故地重游,写下了后面两句:
三十年前尘扑面,而今始得碧纱笼。
有点小人得志的感觉,这段经历应该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就是一旦正常的途径达不到出人头地的目标,就一定要想办法(不择手段也好)去达到。
谢谢邀请!王播生活在晚唐却可以代表了封建统治腐败的影子。王播这个人前期清正廉洁,后期却阿谀奉承,贿赂官宦。那么是什么导致王播有如此大的反差呢,让我们来分析。
首先,从生活环境来说,王播本来可以说是命运多舛,家境不好,唯有读书应试才有出路。既然出于贫寒,自然对于广大平民的苦境有切身体会,初当官自然愿意体恤百姓,做一个好的父母官。当他一次又一次在官场生活圈了备受打击煎熬,他坚持的东西,终于选择了放弃。这正是体现出了晚唐官场的腐败黑暗,政府机构职能失调。当年提出变法的商鞅,最后却落得一个车裂的下场。这不得不令人警醒,当我们特立独行时,有谁在身后支持呢?所以王播选择放弃了自己一直坚持的原则,做了更容易的选择,当时他内心一定也经历过挣扎吧。
接着,我们从社会环境来看,晚唐时期,社会矛盾加剧,统治阶级与平民矛盾突出,作为官员又如何去调和矛盾,稳定国家稳定。王播前期清正廉洁,之后遭遇多次失望,对于统治阶级的失望,对于仕途的失望,对于人性的失望。他无法改变什么,他的选择只是士大夫腐败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