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唐耿良有哪些故事?

来源:www.gzhuiyi.net   时间:2022-07-10 15:28   点击:123  编辑:安纪   手机版

唐耿良,1921年生于江苏苏州,国家一级演员。1933年师从评话名家唐再良习《三国》,一年后在江浙一带演出。1944年进入上海,不久渐有影响,成为蜚声书坛「七煞档」、「四响档」之一。1950年编演长篇评话《太平天国》。1951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任副团长、艺术委员会主任。为协助组织及首批入团的18位演员之一。同年,随团赴安徽治淮工地进行文艺宣传。历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及中国曲艺家协会上海分会(今上海曲艺家协会)第一、二、三届副主席,上海市人民代表等职。

1952年参加创作中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并参加第二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鲜慰问,之后编演短篇评话《黄继光》、《张积慧》。1955年,编演短篇评话《王崇伦》、《朱润余》等,先后与人合作编写了中篇《王孝和》、《冲山之围》、《白求恩大夫》、《焦裕禄》及《如此亲家》等。说表以流畅晓达,剖析周到,事理分明为特点,并善于顺应潮流,结合时事,对比映衬,使书情富有新意。其演出本《三国‧群英会》经整理,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后于上世纪90年代移居加拿大多伦多。2009年4月21日下午一时左右与世长逝,驾鹤西去。享年八十八岁。

1997年,加拿大华侨张宗儒先生邀请蒋云仙到加演出。和她合作的是已移居加拿大多伦多的评话大师、擅说《三国》的唐耿良先生。他俩早在五十年代就认识,而且长期都在上海。唐耿良是上海评弹团的艺术团长,蒋云仙是黄浦区长征评弹团艺术团长,平常虽有所交往,但没有很深的了解。这次两人在国外合作演出,相互切磋评弹艺术,十分融洽。每天唐先生下台后,就在场中观赏蒋云仙的演出,也使唐先生对她的艺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唐夫人在文革中去世,蒋云仙也因婚姻不幸而离异,后由友人牵线,两位老艺术家就此开始了黄昏恋,时隔一年多,他俩终于在多伦多市土嘉堡市政府登记结婚。唐耿良为此写了一首风趣的打油诗:六五新娘七七郎,萧萧二鬓入洞房,《啼笑因缘》配《三国》,沈凤喜嫁诸葛亮。关于唐蒋喜结良缘,《世界日报》以显著地位作了报道:大标题为评弹大师蒋云仙定居多市,副标题为近日将与唐耿良喜结姻缘,愿将余生奉献于弘扬中华文化。

评弹双杰唐耿良和蒋云仙喜结连理后,在国际艺坛十分活跃。1999年2月28日,在多伦多市太古金王朝酒楼举办的1999年苏州评弹迎新春书会上,评弹双杰竞展英姿,唐耿良表演了《借东风》,蒋云仙的《家树听歌》是压轴戏,既唱苏州弹词,又唱京韵大鼓,南腔北调,可见蒋大师的功力。1999年8月,他俩接受了美国上海联谊会――国际评弹票房和海外昆曲社的邀请,到纽约演出,美国的评弹迷们呼朋唤友,有的甚至从康州、巴尔的摩等地赶到纽约,涌入书场,一过书瘾,以解乡愁。8月21日首场演出,400多名评弹爱好者挤满了演出大厅。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侨务组组长、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一秘以及上海联谊会主席耿英浦等都到场观赏,并向二老颁发了终身艺术成就奖。蒋云仙表演了《旧货摊》,以娴熟的弹唱,风趣的说表赢得了阵阵掌声。唐耿良说《草船借箭》,一人分演诸葛亮、周瑜、鲁肃三个角色,令听众如痴如醉。8月22日下午又在法拉盛北方大道上的台湾会馆举行了第二场演出。

唐耿良先生,有名评话演员丶名家,评话表演艺术家。有一本书叫《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是唐耿良写的回忆录,又《醒木一声驻流年:唐耿良传》是《菊坛名家丛书.评弹系列》中第一本关于评话大家的传记,讲的就是唐耿良的故事,作者是解军老师。

解放以后,唐耿良参加了评弹团,先是去治淮,回来后唱中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接下来,他接到一个任务,1952年参加第二届中国赴朝慰问团,他和朱慧珍,陈希安三个人,说《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一回书中的一段,到朝鲜去演出,当时有一定危险的,因为还没有停战,制空权不在我们手上,面对飞机的轰炸,白天基本上不活动的,昼伏夜出,晚上到坑道里去慰问战士,晚上出来的时候,前面有个向导领路的,陈希安走在唐耿良的面前,他的手抓住陈希安衣服的背后,朱慧珍的手抓住他衣服的背后,像托儿所里的小朋友那样,牵着衣服翻山越岭,进坑道去演出,有一次他们在演出的时候,看到一个消息,上甘岭战役,就在这时打响的,志愿军冲上了597.9高地,黄继上心身中了七颗子弹,再扑在碉堡上压在美国人的机关枪上,然后后面的人马冲上去占领高地,这个消息唐耿良看到以后非常激动,自己也有生活,回来以后,又采访了黄继光连的连长,再看了其它一些村料,他就编了一个短篇就叫《黄继光》,在团市委开大会时,唐耿良就在会上演出,反应十分强烈。

另外他们团有这样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要读报的,轮流着读的。明天轮到唐耿良读报,他们的读报不是拿着报纸,而是唐耿良隔天看到一段《人民日报》长篇通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这篇通讯写得非常生动,唐耿良横看竖看反复看,将情节都记住了,到明天读报时,他就读这一段东西,唐耿良等于像说书一样,把王崇伦的故事说出来,团里的同志听后都说,蛮好一回书。你赶快去说这回书,但他又没有生活,不懂机器车床什么的。从未接触过,到团市委,团市委青工部派人陪他到江南造船厂,那时,江南造船厂算是军事单位,一般人不好进去的。唐耿良在团市委拿了介绍信,然后再到里面去参加机器、机械设备,开始接触,说《王崇伦》。说《王崇伦》时,正巧那时在推广技术革新运动,大家都在学技术革新,特别需要像《王崇伦》这样的节目。

有一次,唐耿良到工厂去演出,他记得大概是在国棉二十二厂,他坐着三轮车赶到国棉二十二厂去时,还没到厂门口,半路上看到不少工人排着队,扛着长凳,他猜想大概是去看电影,后来到国棉二十二厂一看,扛长凳的人全往厂里大礼堂去,是隔壁工厂,团区委组织的一场演出,几个工厂的青工都被请来听书,唐耿良踏进书场时,里面要坐两千多人,他愣住了,说书从未有两个多人的场面。上去说书时,说《王崇伦》,都是工人的生活,工人们听得更加亲切,反应强烈。后来他还收到过一封信,是国棉十七厂一个工人写给他的,他说,自己听了《王崇伦》以后,我回去也搞技术革新,结果失败。失败后来,有人在旁边嘲笑、讽刺自己,自己也灰心了,不高兴搞了,后来再听《王崇伦》,你第二次在隔壁工厂演出时,我再来听,王崇伦技术革新失败以后,也有人讽刺打击他,王崇伦不怕讽刺、打击,继续搞下去终于成功了,一年完成了五年的任务。那个工人说第二遍听下来,自己决心再搞,最终被我弄成功了,提高生产效率百分之十五,给他写封信来,向他表示感谢。唐耿良看了信后也蛮感动,他没有想到说书还能为社会主义服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