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蜡梅的历史故事与历代文人的赞美诗词怎么养

来源:www.gzhuiyi.net   时间:2022-08-21 21:01   点击:278  编辑:花泰   手机版

腊梅花的历史典故:
蜡梅在百花凋零的数九隆冬绽放,色泽明亮,浓香纯正,沁人肺腑,经久不衰。因 此,自古以来,也就流传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相传,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 阿房宫,广收天下美女,其爱姬姓黄,名梅儿,进宫前与其表兄尧相爱,后被抢入宫,尧 也随之做了宫廷侍卫。后来,被秦始皇发觉,将侍卫逐出宫门,黄梅儿被赐死宫中,葬于 宫门前蜡梅树下。数年后,侍卫随刘邦起义,破秦都,到阿房宫内找黄梅儿。时值腊月, 黄梅儿葬身处的那株蜡梅花,突然绽放出金黄色的花朵来。侍卫立时恍惚,剑起树折,大 声呼唤着^黄梅儿,黄梅儿……”他抱起蜡梅树飞奔远去。后来,冬季最早开放的蜡梅花就叫黄梅儿。
还据说古时河南的鄢国,国王的御花园栽满奇花异草。寒冬腊月,众花凋谢,唯独黄 梅雪中怒放,深得国王厚爱,却无香味,下令如翌年还不见黄梅吐香,将处死全体花匠。 转眼又到黄梅含苞之际,花匠们仍束手无策。一天黄昏,一个叫花子手中拿着几枝臭梅 口中念念有词:“莫笑我的身上脏,御花园里花不香……”硬要闯进御花园,遭到看守的 毒打。花匠们上前阻拦,各自掏钱给他,劝他快离开。叫花子说:“我没东西报答,几枝 梅送给你们,它跟园里的黄梅有不解之缘。”花匠们接过梅,一股臭味直冲鼻子,正想扔 掉,突然觉得衣兜里沉甸甸的,原来给的钱又回到各自的衣兜里,大家这才醒悟,叫花子 是活神仙来解救他们的,他们把臭梅接到了黄梅上。几天后,黄梅怒放,满园幽香。国王 重赏花匠。从此,黄梅变成了香花,因其在寒冬腊月开放,花色似蜡,被称为蜡梅。
历代文人的赞美蜡梅诗词:
蜡梅历来为墨客骚人所吟咏,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宋代黄庭坚称赞蜡梅:“金蓓锁 春寒,恼人香未展。虽无桃李颜,风味极不浅。”
宋代陆游《荀秀才送蜡梅》诗:“与梅同谱又同时,我为判香似更奇。痛饮便判千日醉,清狂顿减十年衰。色疑初割蜂脾蜜, 影欲平欺鹤膝枝。插向宝壶犹未称,合将金屋贮幽姿。”
南宋诗人谢翔诗称:“冷艳清香受雪知,雨中谁把蜡为衣。蜜房做就花枝色,留得寒蜂宿不归。”
这三首诗道出了蜡梅的特征,蜡梅的淸香,不畏严寒的品格和花朵上披有蜡衣的晶莹可爱状。
南宋 王十朋在《点绛唇一奇香蜡梅》一词的上阕中写道:“蜡梅梅姿,天然香韵初非俗。蝶驰蜂逐,蜜在梢熟。”写出了蜡梅的花姿、神韵和醇香,十分形象动人。
以上供参考。

记不清了的文人雅事

旧时看三言二拍,开篇多有兴情掌故事为引。偶翻泛黄笔记中有杜甫《曲江对雨》一诗,想起三言中的苏子四友补填杜工部诗一事,彼多玩味,兴致所至,收集记忆残片,胡涂此一段故事。
当日,苏东坡、黄山谷、秦少游、佛印和尚四人,同过一寺院有人在院墙上题有唐大诗人的《曲江对雨》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对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漫焚香。何时重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因为寺院年久失修,诗中的第二句“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湿”字,已经脱落难认,于是东坡提议各人按照自已的体味,补上这个字,以未求其完整。
一会儿,东坡补一“润”字;黄山谷补一“老”字;秦少洲补一“嫩”字;佛印补一“落’字。
四个又仔细对照研究了一下,觉得都不甚理想。回去之后赶紧鄱阅杜甫诗集,原句是“林花著雨胭脂湿”原来是个“湿”字。把四个人补的字与原字对照了一下,都认为原字好,无不钦佩。
事实上四个人的字,补得比原句不理想,是因为年代不同,已不能完全体味杜甫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感情。诗中的曲江,位于长安附近,唐时宫苑林立,原是一个风景胜处,玄宗与杨妃常游玩于此。安史之乱后,这地方败落了,岸上行人稀少,水中也无舟辑。雨后境象:林花著雨,水荇牵风,一片寥落。而胭脂“湿”。无动无情,恰好衬出了这地方的冷落。“润、嫩、老、落”四字都有色有情有动。不能反映当时之情景。
再以四人增补的“润、老、嫩、落”四字。来反观苏、黄、秦、佛印,也无一不与四个人的心性相吻合。佛印是不会填“嫩”字的,而秦少游也不会填“落”字的,其余也一样。都与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性情有关。我们如果把他们用线条连起来,而不能一一对应的话,哪就是一道错题了。
网上找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