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成语故事中“纸上谈兵”有什么典故吗?能

来源:www.gzhuiyi.net   时间:2022-08-24 23:48   点击:227  编辑:邰以   手机版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由来己久,众所周知赵括是个只会说大话,却把兵带入深沟的罪人,成为千古笑谈。孰不知,赵括失利有他的难处。

赵括,兵法理论,口头语言表达可算一流,得到赵王的认可,让他代替名将廉颇统帅三军,与秦军决一死战。谁知秦王使诈,暗中派名将白起与之对垒。但赵括并没怂,指挥将士东挡西杀。苦于战斗力有限,向友军求援,友军却作壁上观,“坐山观虎斗”。无奈,赵括身先士卒,勇猛如虎,尽力拚杀,做到了一个主帅应做的一切,却无力回天,难逃帅死兵灭之劫。

总之,无论过程如何曲折动人,但结果却盖棺定论,由其是战争——胜王败冦。赵括落下后世的“说大话达人”称号。

赵括纸上谈兵的帽子是摘不掉了。

其实,漫长的秦赵对决的拉锯战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留下强悍赵军本来是有机会和秦一绝雌雄的。怎奈,因为小小上党郡,赵慧文王贪婪,昏庸,孟尝君谗言误国。加之赵奢已故,廉颇老矣,无将可用。国力又不允许长期陈重兵据守,赵国只有冒险一博。

换上年轻将领本没有错,赵括也绝非等闲之辈。错就错在他的对手是偷偷换上阵的千年不遇的杀神武安君白起,面对的又是源源不断补给的秦虎狼之兵和赵国上下低估了秦昭襄王不胜不休的战略决心。

长平一战,七国震动,天下大定,从此再也无人可以阻挡秦军东进的步伐,客观上也为七国纷争画上句号,为中国统一进程奠定了基础。

赵括是历史尘埃里的悲剧人物,他身上背着其实不是他一个人的罪与罚。还有那个杀伐时代所有的悲哀,作为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一人担了所有恶名去。

历史上出现过哪些贤臣巧谏君王的事例?

关于贤臣揀君王的事例大家可以参考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中有一篇叫做滑稽列传的文章。讲的是淳于髡、优孟、优旃等人的事迹。

当齐威王沉迷酒色、不理朝政之时,淳于髡用一鸣惊人的故事劝谏齐威王,结果齐威王奋发图强,“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威行三十六年”。

楚庄王有爱马病死,让群臣厚葬,还想让它用棺材以士大夫之礼厚葬,结果优孟不断用言语来诱导庄王,把庄王给绕了进去,最终把马送到了人的肚子里......

优旃是秦朝人,其实他还是个侏儒,秦始皇想要建立一个东至函谷关,西达陈仓的皇家园林,然而优旃不但没反对,反而说好,多养一些禽兽不就可以抵挡东方的贼寇了吗? 秦始皇也被逗乐了,于是打消了这一决定。

除了以上三者以外,我国历史上还出现了许多贤臣揀君王的事情,例如魏征以“谏太宗十思疏”劝谏太宗,张居正以“帝鉴图说”教导万历皇帝等

总之,一般来说,贤臣之所以能劝谏君王,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巧言花语,更取决于帝王大度的胸怀。

你好,历史上有一个很出名的成语叫做“一鸣惊人”。

它的故事特别经典,一个贤臣以一种弯曲的方式巧鉴君王,得到后世的夸奖与赞叹。

那么就看看这个故事:

楚庄王刚继位时三年不理政事,整日饮酒作乐,骄奢淫逸。他还下令,如果谁敢劝谏,就以死罪处置,所以官员即便心里不舒服,也不敢说出。于是楚国有个右司马,因碍于禁令,便想了一个办法进谏楚庄王。他问:“有一只鸟停在山顶上,三年不张翅膀,不飞不叫,它是什么鸟?“楚庄王听后回答说” 三年不飞,是在丰满羽翼;不飞不叫,是以观民则;虽然它眼前不飞,一飞它必然冲天;虽不鸣,但一鸣必然惊人;你放心,你的关心,不才的鸟知道了。”

半年以后,楚庄王亲政,废弃了十件不合理的事情,举办了为民措施,并诛杀有问题的大臣五人,用了六位没有官职的才子,国家大治。和晋国打,在河涌完胜大晋;发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国,后又在宋国汇合各诸侯,称霸天下,成为一代霸主。

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