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还是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1日,美军及联合国军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争引向我国的东北,10月8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彭德怀元帅亲自挂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率部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我已经介绍过几次了,今天主要介绍一下为什么著名,为什么不能忘记?
第一,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次出国作战。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船坚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积弱积贫,清王朝腐败无能,签定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民不聊生,中国只有被动挨打,任人宰割。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列强仍不承认中国的地位,甚至叫嚣“让红色共产主义在亚洲血流成河”,妄图遏制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把战火引到了中国的鸭绿江畔。党中央、毛主席高瞻远瞩,毅然决定出兵朝鲜,保家为国,这种勇气、胆略是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能比的。
第二,敢于与美军及联合国军等强敌“亮剑”。“联合国军”以美军为主导,还有15个国家军队参战。美军是世界上头号强敌,武器装备先进,还有核武器作支撑。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武器装备落后、异国作战、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与美军及联合国军殊死搏斗,终于把他们赶到了三八线以南,开展了停战谈判。抗美援朝的许多经典战例都成了美军西点军校的研究课题。
第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的胜利,打出了国威军威,连美军也不得不感叹: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化(毛泽东思想)。美军上将马克·克拉克感叹到:“我是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谈判文件上签字的美军将领”。从此为中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世界环境。尽管美国封锁,后来也不得不伸出橄榄枝,越洋过海来与中国建交。
第四,抗美援朝战争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人物和功臣,立集体三等功以上的单位近6000个,志愿军用血肉之躯凝聚成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就是: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溶入到中华民族精神中,成为我们战胜一切强敌的精神力量。
毛泽东英明伟大,彭德怀元帅敢为人先,志愿军勇敢善战,抗美援朝战争注定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战争。同意的,请顶起。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战争与和平循环的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战争是两者的桥梁。著名的战争或者改变历史进程,或者打出精神,要么打出气势。二战中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便是其中著名战争而且值得华夏民族永远铭记的历史。其中先头部队打的第一枪-戴安澜指挥的200师攻打的同古保卫战是自从珍珠港事件以来盟军第一次和日军正面硬刚。
中国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1年日军进攻东南亚,其中一个目的是切断中国当时唯一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为了保护着以以重要通道,42年十万远征军将士开赴缅甸协助英军作战。国军第5军,第6军,第66军,其中第5军是国军精锐之师,当时唯一机械化部队,而戴安澜的200师是第5军尖刀。
尖刀师开打同古保卫战
急先锋200师星夜兼程奔赴战争,3月7号抵达同古周围,协助英军协防仰光。但是6号英军在其撤退将军亚历山大指挥(他指挥了世人皆知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不战而退,撤出仰光,日军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仰光。200师布防已经撤退的英军防线,修筑工事等待日军。
20日,200师598团在同古外围良宾沙狙击日军,此后日军偷袭西北方的克永岗机场,与工兵团遭遇。随即598团增援,无奈装备落后以及没有坚固防御工事,598团损失惨重。日军夺得机场,为后续曼德勒战役占据了据点。机场的丢失导致同古与后方道路被切断。同古外围被日军包围。200师撤回城内作战。
随后日军第55师团全力攻城,200师在戴安澜指挥下英勇奋战,虽然十多天战斗使将士们筋疲力尽,但日军进攻受挫,双方伤亡惨重。
在进攻受挫后,日军第56师团派遣先遣队支援攻打同古。28日晚,日军先遣队对200师阵地左侧突袭,599团3连誓死抵抗,于随后增援的598团两个连合力将日军先遣队逼迫至锡唐河大桥。
日军随即派出更多增援部队。29日,誓死战斗的200师奉命突围。599团1营长作为诱饵侧翼佯攻,主力部队借此突围,向叶达西奔袭。完成既定目标。随后200师安全转移。
在仰光失陷,日军装备占优,且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200师誓死战斗歼敌5000余人。在掩护英军撤退的同事,也为中国远征军主力部队集结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因为种种原因,中英盟军在随后的战斗中瓦解,中国军队被迫撤退胡康河谷,200师为第5军殿后,与日军发生战斗,戴安澜不幸牺牲,牺牲之前整理军容,写下如下给妻子的遗书。
“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一名将士要不战死沙场要不回到归乡。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侵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