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仲弓的特点?

262 2024-09-05 12:07 admin   手机版

一、仲弓的特点?

孔门弟子仲弓是一位久被忽略的大儒,通过对上博竹书《仲弓》的分析,可以更加真切地认识仲弓之儒的政治思想与德刑观念。而这与《苟子》中所推尊的子弓正相符合。仲弓之儒应该是苟子一派的学术渊源所自。通过对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综合考察,孔门弟子仲弓及仲弓之儒的思想特征及学术史地位逐渐凸显出来。

我们通过对传世文献如《论语》《孔子家语》和简帛文献如上博楚竹书《仲弓》等的综合分析考察,可知仲弓是一位被儒学史忽略的大儒,他在先秦儒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不仅在孔门之中地位卓绝,而且还开创了仲弓之儒,并影响了后世的苟子一派。

换句话说,在韩非子所谓“八儒”之外,我们还应该格外重视“仲弓之儒”,并重视“仲弓之儒”与“苟氏之儒”的思想学术关联。本文试就此予以申论,希望能够在前贤时彦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讨,厘清其中几个尚待解决的问题,推进先秦儒学史的研究。

上博简《仲弓》所见仲弓之儒及其思想特征 传世文献中关于仲弓这位孔门重要弟子的资料并不多,惟有《论语》《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书中的几则资料可资探讨。不过,从《论语》中可知,仲弓名列孔门“四科”之德行科,与颜子、闵子骞并称,尤其是孔子曾经赞誉其“雍也可使南面”,这是极高的赞扬之辞,可见,仲弓不仅有德行,且有治世之才。

《家语·刑政》篇和《孔丛子·论刑》篇都记有仲弓与孔子就刑政问题的对话,从中可以了解到仲弓之所关心及其所受孔子之教。

晚近问世的简帛文献有很多关于七十子的资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就有一篇有关仲弓的简文。上博简《仲弓》一篇,有自题“中弓”,共存28简,约520字,由于简文残损严重,很多宝贵信息已经无法获知,不过,即以现存简文而言,也足以与《论语》等相比勘,从中一窥仲弓之儒的思想特色。

二、弓仲韬结局?

一九五六年被小女儿弓乃如接到哈尔滨安度晚年。生活过得很好,但他却常常伤感,有时甚至痛哭流涕,他说:“我不能为党工作了,我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一九六四年三月,他病逝于哈尔滨。临终前,他还再三嘱咐孩子:“一定要把我节余下的一千元钱交给党,做为我最后一次党费……”

三、仲弓是什么性格?

冉雍,字仲弓,出生于菏泽市冉贤集。为孔子弟子,与冉耕、冉求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当地人称为三冉。

冉雍最大的优点就是德贤兼备

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这是孔子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孔子临终时也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所以后世对冉雍的评价甚高。荀子也在他的《儒效》篇中,就把冉雍与孔子相提并论,说:“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仕三月,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

冉雍还谨言慎行,善于反思

孔子常常赞许夸奖冉雍,甚至极尽溢美之词。然而面对老师的赞许,其他弟子不以为然,认为老师肯定夸大了,冉雍也不相信自己真如老师说的那般完美,他并不因此而自满,反而加倍反省自己,深恐辜负了孔子的赞许。

四、仲弓主要事迹?

冉雍,字仲弓,出生于菏泽市冉贤集。为孔子弟子,与冉耕、冉求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当地人称为三冉。冉雍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冉氏族普》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

五、仲永的故事?

仲永五岁能作诗,天资过人,所以有神童之称。但他父亲不肯让他读书,仲永没有机会获取新知识,所以最终就变得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先天的智慧是远远不够的。后天的勤奋努力同样是成就伟业不可少的条件。许多小朋友都非常聪明,但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就不会成为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了。

六、范仲的故事?

范仲淹 (989年~ 1052年)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自幼孤贫 勤学苦读

公元989年,范仲淹在徐州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莱。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范仲淹的生活,有点象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

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县)。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一次,真宗皇帝路过南京,大家都争相前去观望,范仲淹却说:“日后再见,也未必晚。”闭门不出,坐读如旧。范仲淹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 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已然大通。

1015年春,他考中进士。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为民治堰 热心执教

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做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他发现当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经坍圮不堪,不仅盐场失去屏障,而且广阔的农田民宅,也屡受海涛威胁。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官府盐产与租赋,都蒙受损失。为此,他上书给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对于这项浩大的工程,张纶慨然表示赞同,并奏准朝廷,调范仲淹做兴化县令,全面负责治堰。

1024年秋,来自四个州的数万以上民夫,在范仲淹率领下奔赴海滨。但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暴风,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踌躇不定。而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

七、仲弓问仁的相关背景?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侯出”,再降则“政在医生”,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可是,在这崩溃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第一,一些有识之士极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以为礼是“国之基”,“人之干”,“礼之能够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在有识之士的提倡下,一股颇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另外,那些越位逾分的医生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已经取得的地位权利,不仅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而且还重用一些知道礼乐知识的人。一时刻,掌握必然的礼乐文化知识便成为那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捷径。于是学习和研究礼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他凭着“勤学不厌”的精神,对礼的意蕴深切开掘,潜心钻研,终于成为一名名闻那时的礼乐文化大师,并从而成立了关于“仁”的思想体系。“仁”的发觉为“礼”的合理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按照,为“礼”的永恒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礼”的价值也由“仁”的发觉而从头确立。

八、仲弓是姬姓吗?

仲弓是源于姬姓,因为他是白帝少昊的后裔。而白帝就姓姬。

九、春游胡仲弓古诗注音?

chūn yóu

春游

bù wéi xún fāng chū jǐn chéng, ǒu suí yín zhàng rào shān xíng.

不为寻芳出锦城,偶随吟杖绕山行。

chūn fēng de shì duō qíng wù, chuī xià hóng lóu xiào yǔ shēng.

春风的是多情物,吹下红楼笑语声。

十、弓仲韬时代社会背景?

1916年考入北京政法大学。1919年,参加了五四运动。同年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沙滩一所小学任教。在此期间结识了李大钊,1923年4月,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5月,受李大钊派遣回到安平县台城村,创建平民夜校,以教书为掩护,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同年,创建安平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台城特别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1924年8月15日,负责筹建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安平县委,并担任县委书记。1926年初,中共安(平)饶(阳)联合县委(中心县委)建立,担任县委书记。为便于开展工作,将县委机关设在他的家里,并在他家前院西厢房办起一所培养革命后代的“列宁小学”(对外称台城私立女子小学)。为了解决办学经费、学生和党的地下工作者的食宿及县委办公费用,他卖掉了自家20亩地,筹资上千元,全部交给党组织。

1926年7月,中共安(平)饶(阳)深(县)三县中心县委建立,弓仲韬任县委书记,县委机关仍设在他家中。为掩护党的机关,解决贫困党员生活困难,他又筹资购买10多台机器,在家中办起毛巾厂,白天做工,晚上开展党的工作。

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弓仲韬领导安平人民向封建势力进行斗争,领导长工增资、短工罢市斗争,以及改善雇农生活待遇、小学教师的增资斗争。在他的影响下,全家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其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出席了1924年8月召开的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大女儿弓浦1925年入党,先后担任台城党支部书记、中心县委妇女委员,1926年在北京参加反帝爱国斗争,在“三一八惨案”中身负重伤后牺牲。次女弓乃如1925年入团,后转为中共党员,任台城团支部书记、安平女师党支部书记,1928年领导了驱逐国民党县党部安插在女子高小反动分子的斗争,1933年领导了县女师毕业生要求就业的斗争。1934年初由于叛徒出卖,弓仲韬多次受到通缉和搜捕。其母和幼子因国民党军警无休止的搜抄威胁相继去世。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弓仲韬与党组织失掉联系,他带领生病的妻子和女儿弓乃如,历尽艰辛奔赴西安、汉中等地寻找党组织。期间因宣传抗日反蒋,被资本家害瞎双眼,女儿弓乃如在八路军办事处护送下到达陕北根据地参加工作。弓仲韬因故未能到达陕北,于1943年返回家乡。1951年后随女儿定居哈尔滨。1964年逝世,终年78岁。临终前他再三嘱咐女儿把他节余的1000元钱交给党组织,作为最后一次党费。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