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哪些著名的家训?

来源:www.gzhuiyi.net   时间:2022-09-12 19:46   点击:108  编辑:施黛   手机版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家训。我听说过很多,但从来没看过,因为很反感这一套。

我是个人主义者,最反感的就是别人对我的生活指指点点、横加干涉。即便是家里的长辈也不行。除了我父母亲姐,别人谁也不好使。我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都应该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所以对家训这种东西,也很反感。从来不看。

但是前一段时间,看电视的时候,无意中听到郭德纲说他的家训。感觉非常好。

郭德纲说他们家训就是两句话: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太他么有境界了。

忠臣孝子人人敬,真真正正的一等人。

读书耕田君子事,读书明事理,耕田勤五体。

这样的家训,有情怀,够深沉。真好。

历史上的家训束缚了人的思想,所谓的家训不过是维护自身的利益,孔老二的信徒。

中国各大姓氏有哪些著名“祖训”,你家的祖训,知道吗?

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活信条。如何使一个家族有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是士大夫们考虑的问题。因此,凡有名望的家族,其祖先都会撰写训诫家人、教育子弟的《家训》作为传承家族家风的衣钵。《家训》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积极意义的文化支脉。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许多已经成为经典,三千年前周公旦的《诫伯禽书》是我国的第一部《家训》,之后有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晋武帝司马炎的《命子迁》,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唐朝李世民的《诫皇属》,北宋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袁采的《袁氏示范》,明末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等。在众多的传世《家训》中,又以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朱子家训》这三部最为后世熟知。

诸葛亮《戒子书》

今天很多人书房里挂的“宁静致远”,就是出自诸葛亮《戒子书》中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了一封书信告诫儿子诸葛瞻。这就是流传后世的《戒子书》。《戒子书》短短八十六字,写出了诸葛亮对于儿子诸葛瞻在学习上的要求。全文虽字字珠玑,却以“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最为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座右铭。

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称为《家训》的家训,其内容丰富,体系宏大,也是一部学术著作。《颜氏家训》流传至今,它的主要刊本有宋淳熙七年(197年)台州公库本,明万历甲戌(1574年)颜嗣慎刻本和程荣《汉魏丛书》本,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朱轼评点本、雍正二年(1724年)黄叔琳刻节钞本、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卢文弨刻《抱经堂丛书》本、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今人王利器撰有《颜氏家训集解》,并附各本序跋、颜氏传及其全部佚文,迄今为止,最为完备。

《颜氏家训》中有很多经典名句,如“婚姻勿贪势家。”告诫后人在联姻上不要贪图对方的家族势力,要看对方的家教和个人修养。“巧伪不如拙诚。”,意思是巧妙伪装出来的虚假,不如顺其自然的真诚;“父不慈则子不孝。”是说,如果父亲不慈善,儿子就不会孝顺。告诫人们,即使是父子关系,爱也是相互给予的,尊老必须爱幼,才能维系父子之间的感情。《颜氏家训》中的名句还有很多,恕不赘述。

《朱柏庐治家格言》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5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在本人看来,《朱子家训》是距我们最近的古代家训经典著作,以朴素的语言阐述朴素的治家思想。其中关于勤俭持家,勿求奢华的思想理念最为突出。

其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敬。”“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等金句,体现了朱柏庐艰苦朴素的人生观,这种思想在今天,无论是教育后代,还是对公职人员依然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最近一二十年《曾国藩家书》被后人追捧,但曾国藩最著名的家训戒言却只有短短十六个字,即“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这十六个字虽然简短,却告诉人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只有勤快,身体才能健康,只要俭朴家境才会兴旺,又勤劳又俭朴,才不会成为贫贱之人。

总之,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其内涵始终保持着教育后人,走正道、做好事、勿贪念、弃奢华、思家国,为民族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精神,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精神的传承和体现。今天的人真有必要再读读历代家训。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想稍微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首先,历史比较有名的家训有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清朝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颜家出了大书法家颜真卿,而他的哥哥颜杲卿也是一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因抗击安史之乱中的安禄山而殉难。我也有个颜姓朋友,聪明非常,稍作准备就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公务员职位。曾国藩治军治家有方,湘军名镇天下,而他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博士,儿子曾纪泽则在与沙俄谈判中维护了中国的利益……

其次,清河崔氏也非常有名。我读初中时舍友有一个就姓崔,上了大学一个女老师也姓崔,翻看《旧唐书》和《新唐书》时发现唐朝可能是崔姓的顶峰,出了很多宰相级别的大人物,后来没想到的是我的研究生导师也姓崔,等到毕业工作后单位会计也姓崔……除去张王李赵刘等大姓,我人生经历告诉我姓崔的人好像真不少,而且比较有本事,若没有家训,怎会一直如此强大?

最后,我想重点谈一谈我的姓氏“张”。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张姓没有出过皇帝(一定要算的话,十六国时期西凉张轨可以算个皇帝),为何却拥有这么多人口呢?现在仅次于王姓和李姓。李姓和刘姓人口众多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汉超和唐朝,皇室后裔众多……同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如刘渊自称承继汉统,建国号“汉”,是为前赵;西夏建立者李元昊的姓氏源于祖上协助唐王朝平定唐朝起义而被赐国姓。事实上,少数民族主动取声名昌隆的汉姓和被赐皇帝的国姓是刘李等大姓人口众多的非常重要的缘由。历史上类似的赐姓还有很多例子,比如郑成功被南明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郑国姓”、“国姓爷”等。

回到问题本身,张姓没有皇帝,自然不会赐予别人,包括少数民族以国姓,好像也不曾听说哪些少数民族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那样改为刘、贺等姓……为何人口就这么多呢?

其一,上大学时,我在图书馆翻了一些书,得知张姓重要的一个始祖就是黄帝儿子挥,是造弓箭的,所以他的后代以职业为姓,即“张”。换言之,张姓在古代是有手艺的人,这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但不杀工匠等手艺人。不难看出在古代有手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生存凭借,如此比一般人活得更好,家族自然也就更加兴旺了。其二,我反反复复看历史,发现张姓历史上最有名的人可能就是汉初开国三杰之一的张良了。张良帮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哪去了?退隐。张良避免了文种、韩信、徐达等人的下场,非常识时务、知进退。我个人感觉,这种激流勇退的品质影响了一代代张氏族人。比如我的祖父、父亲和我其实就是这种人,不喜欢争斗,宁愿自己吃点亏,也不喜欢和他人逞勇斗狠,虽然有时吃点亏,受点委屈,甚至与周遭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但是问心无愧。在古代更是可以避免杀身之祸,像掌握手艺一样!如此懂得明哲保身,就避免了大规模的惨剧,代代累积,人口也就越来越多了……

综上所述,我本人限于经历和学识还未曾见过张氏家训,但是我通过自己研究和判断,诸多内在品质或许就是张氏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已融入张姓的血液和基因……

作为张姓,可能还有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当陌生人问起“贵姓”时,不用“免贵姓张”,而是直接“我姓张”,因为据说玉皇大帝就姓张。历史上张姓几乎没有出过皇帝,但是或许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否则又怎会让玉皇大帝也姓张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