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根据黄庭坚故事写议论段

69 2024-09-19 13:14 admin   手机版

黄庭坚是苏轼的弟子,所谓苏黄,可见一斑。

作为中国孝道文化的传播者,黄庭坚《二十四孝·涤亲溺器》的故事也是深入人心,为世人称颂。

我创作《二十四孝》的过程中,对黄庭坚的故事《亲涤溺器》也是十分感叹。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是黄庭坚的“孝道”。

黄庭坚的孝道,不仅仅是对母亲的“孝”,还有就是黄庭坚与苏轼等人的师徒之情,所谓“孝悌”,更能表现人的品德。

长久的我们对于苏轼和苏门四学士之间的故事了解颇深,也津津乐道“苏黄”之间文学造诣。

黄庭坚的博学与诗书被奉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也是无需累述的。

或因为苏轼这样的文豪,其造诣和光辉让黄庭坚、秦观等人黯然失色,但黄庭坚“涤亲溺器”的孝道,已经让他的品德“升华”。

当人将思想和造诣融入生活的时候,或用生活来刻画,便会更加丰满与真切。我想所有故事以及所有任务都呈现鲜活的姿态,生活便是开启人生的起点。

“三十年来无孔窍,几回得眼还迷照。一见桃花参学了。呈法要,无弦琴上单于调。”这是我能从黄庭坚那里体会到的哲学,其实不单单诗人的诗歌是哲学,他的生活也是哲学。

“涤亲溺器”的可贵之处,并不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并不是他是当时的文豪,而是他不忘初心,在母亲面前只是儿子。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能够写出这样诗歌的人,胸襟多么开阔,或许他已经能从某一面,“会当云绝顶,一览众山小”了。

不过当回归真正的生活时,家中袅袅的炊烟更让人感动,偏僻和寂寥的村庄,往往是豪迈的起点,也是眼界的终点。

其实生活赋予的平淡和豪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这与人的经历和眼界有关,也与外在和内在的探索有关。

无论面对的世界如何,寻找的往往是一种坦然,无论是内心还是外在。只是每个人都会面临太多的繁杂,坦然有时候无处求解,而那些繁杂的事却不断地堆积。

当父母渐渐苍老的时候,或许子女已经崛起,已经有所成就,或也因太多繁杂的事情需要处置,总感觉属于自己的时间有限,于是陪伴父母的时间更少的可怜,甚至脑袋里充斥的事情太多,竟没有了父母的存在。

黄庭坚给世人带来的并非诗文,还有孝心,而他的孝并非苍白的赞美的诗歌,而是实际行动,以“涤亲溺器”的小事,来印证“孝”的大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