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在古籍中又写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东周威烈王时期人,与郑穆公同时。他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因此流传下来的列子历史事迹很少。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痩。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博得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给列子十车粮食,列子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列子的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我却常常挨饿。
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而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列子却安然无恙。列子如果当时接受了馈赠,为其所用,肯定也会不免于祸。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列御寇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这当然是神话传说罢了。
历史都是真实的吗?
(没有绝对真实的历史)
虽然大部分历史是真实可信,当时的记录者根据事情发生的顺序,前因后果作些客观真实的表述,供后人参考学习借鉴。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特色背景,政治经济权利,地位身份名望,等各方面的因素所左右。
也为当政者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制约,更应当时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为上层建筑及权贵高官服务。记录者或当事人或多或少都有所偏执,渗透进自已的主观意识,或偏左偏右,或轻淡描写,或歪曲部分事实真相,蒙骗普通百姓,以维护统治者的正面形象,达到对已利益的最大化。
历朝历代的假案错案就是这样,后世专家学者往往在正史(官史)中,无法确定事实真相时。不得不借助(野史)民间史的叙述记录,来进一步深入发掘最原始的情况,判断是非曲折。从而否定官史,认可民间史的可靠性,还原历史的真相,去伪存真,即时修正历史,增强历史的可信度和完整性。
民间史的编写者有较高的言论自由度,思想意识和观念受统治者控制性较小,重事实轻传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能够真实记录在册,当时并不以为记录的是历史,只是后人才称为之历史。
无论是官史还是民史,都不能做到绝对的真实,古今中外的任何时期,都有公平正义者,也有迎奉拍马者。公正者书写真实的历史,拍马者故意弄些虚假的东西冒充历史。
这就是哲学中的,偶然中必然,必然中有偶然。客观中有主观,主观中有客观,没有绝对的主客观,没有绝对的偶然和必然。事物都具有相对性,包容性,综合性,互动性,多样性,组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