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原为女真。爱新觉罗氏入关前2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共12帝。如果单算入关后,从顺治元年(1644年)开始,至1912年宣统退位,共268年朝运。
1、努尔哈赤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于建州左卫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自中称王”,率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历时30余年,统一女真各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在赫图阿拉城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明天启六年,在与袁崇焕的交战中负伤,于八月去世,年68岁。庙号“太祖”。
2、皇太极
努尔哈赤第八子,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努尔哈赤战败身亡后即汗位。皇太极对汉文化特别推崇,学识渊博,博览群史;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勘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清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统一东北的皇太极称帝,国号“清”,改族名为“满洲”。皇太极在松锦两次决战中,尽歼明军精锐,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可惜的是,入关前夕,猝死于军帐中。时崇德八年(1643年)。在位17年,庙号“太宗”。
3、顺治
顺治帝福临,皇太极第九子,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生于崇德三年(163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仅24岁,在位18年。年仅5岁的顺治即位后,由多尔衮辅政。顺治天资聪颖,勤学博览,跟他父亲一样汉文化功底深厚。执政期间,他倚重汉官,改革祖制,剔除朋党,整顿吏治,与民休息。可谓为大清的稳定繁荣奠定了基础。可惜年少气盛,感情冲动,急噪易怒。董妃去世后,因伤心过度而消极厌世,以致病疾缠身,英年早逝。庙号“世祖”。
4、康熙
康熙帝玄烨,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卒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庙号“圣祖”。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期间,先有铲除权臣鳌拜,后又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可谓文治武功成就斐然。康熙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
5、雍正
雍正帝胤禛,康熙的第四子,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卒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位13年,庙号“世宗”。康熙六十一年,45岁的胤禛继位,摆在他面前的是康熙末年发展停滞的社会现实。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禛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在位期间,他重整机构,改革吏治。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建立养廉银制度,实行耗羡归公;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雍正七年(1729年),他派年羹尧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维护了国土安全。雍正特别勤政,自诩“以勤先天下”。他的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6、乾隆
乾隆帝弘历,雍正的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卒于嘉庆四年(1799),在位60年。他是清朝唯一一位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的皇帝,终年89岁,庙号“高宗”。乾隆之初,务实精干,重视农业,社会安定,出现繁荣盛世。在位期间,他命人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但此人太过虚荣,写诗无数,上乘之作极少,墨宝更是遍布大江南北。此外奢靡成风,国库亏空,吏治腐败,贪官和珅更是富超国库。晚年对国家的治理,带来了很多负面结果,农民起义不断。乾隆一朝,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
7、嘉庆
嘉庆帝颙琰,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与他的父、祖相比,嘉庆皇帝中用守陈,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嘉庆朝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处于清朝由盛转衰的节点上,但他又开不出一个良好的药方。只能在历史残酷的车轮下,等待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180年,嘉庆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
8、道光
道光帝旻宁,嘉庆皇帝第二子,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卒于道光三十年(1782年),在位30年,庙号宣宗。道光为人节俭,勤于政务,奈何资质不高,平庸无能。在位前期,其整顿吏治,整理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之后,毫无挽救策略,得过且过,眼界狭窄,不学习西方,以致中国与西方差距越来越大。
9、咸丰
咸丰帝奕詝,道光帝第四子。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卒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终31岁,在位11年,是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掌握实际统治权的皇帝。庙号“文宗”。咸丰登基后不久,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金田村爆发。接踵而来的又是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也就成了清朝第一个被迫逃离紫禁城的皇帝。咸丰与其父道光相比更是才智平平,没有很好的治国手段,终日惶惶不安,消极自戕,临死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道光守成而选了更无能的奕詝,以保住祖宗家业;如果当年选了恭亲王奕䜣,或许局面不止于此。
10、同治
同治帝载淳,咸丰与慈禧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卒于同治十三年,在位13年,亲政1年。终年19岁。庙号“穆宗”。在位期间,实际掌控者为其母慈禧,政事跟他毫无关系。当时多亏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搞了个“洋务新政”,要不然大清亡的更早。据说因为慈禧的过分管制,使得年幼的同治有严重的反叛心理,经常夜间与小太监出城厮混于红灯区,最后死于梅毒。一说死于天花。同治死后,慈禧哭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跟个没事人似的紧锣密鼓收缴权力了。
11、光绪
光绪帝载湉,同治帝堂弟,醇亲王奕寰之子。生于同治十年(1871年),卒于光绪十三年(1908年),终年38岁,庙号德宗。位34年,但自己说了算的日子很少。光绪3岁时被带进宫,因在慈禧的淫威之下长大,所以性格懦弱,决断能力差。19岁时,光绪亲政,因接受了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的他,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可惜的是变法刚过百天便被慈禧强行中断。光绪自己也被慈禧软禁在瀛台,直至死亡。光绪之死,至今仍有很多疑点,后来人们在光绪的头发里检测出了砒霜,据此推测其很可能是慈禧在临死之前做的手脚。
12、宣统
爱新觉罗·溥仪,醇亲王载沣之子。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卒于1967年10月17日,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宣统三年,即1912年,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下,清政府以隆裕皇太后和宣统皇帝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大清终结。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满语:aisin gioro nurgaci 1559年2月21日 -1626年9月30日),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不久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谥号:高皇帝,尊号:聪睿恭敬汗、大英明汗。
爱新觉罗.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Huang·Taiji,1592年11月28日申时-1643年9月21日亥时),满族,又译“黄台吉”、“洪太主”、“红歹是”,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他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极被漠南蒙古部落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又称天聪汗,同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崇德三年(1638年)出生在沈阳故宫永福宫,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顺治皇帝六岁登基,由叔父摄政王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同年,顺治皇帝迁都北京。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滦河,福临提前亲政。面对全国出现新的抗清高潮,福临同大臣经过反复筹商,决定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使局势逐渐好转,为日后进攻云贵,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顺治十年(1653年)为了恢复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顺治帝采纳范文程等人的建议,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十四年,又积极鼓励地主、乡绅招民垦荒。对地方官员制定《垦荒考成则例》,按垦荒实绩,分别予以奖惩。同年,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这些措施,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顺治帝对整顿吏治甚为关注,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能,顺治帝比较注意发挥汉官的作用。顺治十六年(1659年),除东南沿海之外,全国的领土基本得到统一。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驾崩,享年二十四岁。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葬于清东陵之孝陵,遗诏传位第三子玄烨。
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穆麟德:Hiowan Yei,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 ,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世宗爱新觉罗·胤禛(yìn zhēn)(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满族,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清圣祖康熙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雍正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去世后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清泰陵。
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弘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汉学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弘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弘历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占领了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弘历在位期间,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在位后期奢靡,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并且闭关锁国政策也达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使清朝统治出现了危机。文字狱之风比康熙、雍正时期更加严酷。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爱新觉罗·颙琰。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Yong Yan 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魏佳氏(汉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颙琰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颙琰对贪污深恶痛绝,他肃清吏治,惩治了贪官和珅等人。但他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对统治阶级的肃贪力度有限,以致于收效不大。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他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鸦片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了中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驾崩,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爱新觉罗·旻宁。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旻宁在位期间清朝日益衰弱,他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他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资质不高,加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清王朝在旻宁的统治时期进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十年旻宁苟安姑息,得过且过,没有任何学习西方,振兴王朝的措施。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驾崩。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慕陵,传位第四子奕詝。
爱新觉罗·奕詝。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zhǔ)(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即咸丰帝。清朝第九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七位皇帝,蒙族称图格莫尔额尔伯特汗,清代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手中握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奕詝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嫡子),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为储君。奕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的对朝政改革。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先后爆发太平天国宗教运动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后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咸丰朝以后也因企图重新扭转对内交外困的局面而开启洋务运动。奕詝在位十一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31岁。上庙号文宗,谥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葬于清定陵。
爱新觉罗·载淳。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历4月27日)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61年—1875年在位,在位13年。同治帝在位期间,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剿灭了西、东捻的作乱。并且先后平定陕西、甘肃的回变,同时兴办洋务新政,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亲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公历1875年1月12日)崩于皇宫养心殿,终年19岁。庙号穆宗。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葬于河北省遵化清东陵之惠陵。
光绪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在载湉亲政后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葬于清西陵之崇陵。
爱新觉罗·溥仪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号浩然。 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醇亲王奕譞之孙,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氏。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溥仪一生四次结婚,娶过五个女人,最后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与李淑贤结婚。溥仪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其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经历,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末代皇帝》,曾荣获1987年奥斯卡金像奖等众多奖项。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