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在历史上的标签多为“二十八年不上朝的皇帝”。或是学术界多以“明实亡于万历”作为对其一生的盖棺定论。柏杨说他:“世界上再找不出这种政治形态,关门紧闭,人们无法进去,奏章投进去如同投进了坟墓,得不到任何的回音。人民的号哭,官员的焦急,如火如荼的民变军变,遍地的诟詈骂声和反抗暴政的革命,朱翊钧都无动于衷。明政府现在已成了一个断头的僵尸”。这个不公平的,万历皇帝真是这么不堪吗?我认为不是,至少前半生不是。下面就谈谈万历皇帝朱翊钧,请读者自己去评判吧!
朱翊钧(万历帝,1563 -1620年),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1572年,朱翊钧即位大统,年号万历,在位共48年。前十年,勤于政务,支持张居正改革。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崩,终年56岁,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明穆宗朱载垕共有四子,长子朱翊釴、次子朱翊钤,俱早亡。朱翊钧是明穆宗的第三子。四子朱翊镠与朱翊钧同为李氏所生。朱翊钧小时候没有名字,隆庆元年(1567),明穆宗朱载垕继位,廷臣上疏请立皇太子,明穆宗才为他赐名“朱翊钧”,并立为太子。皇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需要将来治国理民,所以应该从小接受教育,了解治国的经验教训,熟悉朝章典故,掌握驾驭臣民的本领。朱翊钧虽然年幼,却懂得这个道理。明穆宗任命张居正等大臣为教官,辅导他读书。朱翊钧学习也很用功。
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身世卑微,原是宫女出生,后来母以子贵才晋升为贵妃的。李氏教子非常严格。朱翊钧小时候稍有懈怠,李太后就让他在自己面前长跪。每次遇到讲筵的时候,李太后都令经筵讲官当面亲授。
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朱载垕驾崩,十岁的朱翊钧继位,由于高拱与太监冯保不和。高拱离任宰辅,由张居正接任。朱翊钧将内廷的事务托给冯保,朝中大事悉归张居正。朱翊钧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全力支持张居正,合力进行改革,推行“万历新政”。清丈全国田亩;推广“一条鞭法”。 在朱翊钧的大力支持下,张居正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扭转了正德、嘉靖两朝以来的经济颓势。
万历十一年(1583年),明神宗朱翊钧真正掌握大权,热心朝政,希望励精图治,第二年,京城一带大旱,朱翊钧不辞劳苦,每天与百官顶着烈日,往返近40里,到南郊祈雨。任用徐贞明为少卿,带来百姓兴修水利、疏浚渠道,三年时间,开垦良田39000,北京城河道全部疏浚一次。
朱翊钧亲政后,主持了明王朝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先后在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是:万历二十年(1592年),明名将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大臣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为巩固和扩大大明王朝疆域、维护藩属利益做出了巨大贡献。外交方面也颇有建树: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播基督教,使得中、西之间文化上得到交流、发展。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向朱翊钧进呈自鸣钟、圣经、《万国图志》、大西洋琴等方物。荷兰约道库斯·洪第乌斯编制的万历三十八年明朝版地图。
万历十四年(1586年),朱翊钧开始沉湎于酒色、荒于政事。特别是在“万历三大征”以后,就基本不临朝理政了。对于大臣们的奏章,他就更不感兴趣,也不再接见朝臣。后来索性二十多年做到了“八不”。即:“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最后终了一生。尽管他不理朝政,万历一朝,没有出现宦官之乱,也没有出现外戚干政,更没有出现严嵩这样的奸臣。你说怪不怪?
明代历史以万历纪元的时间为准,朱翊钧是明代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皇帝,持续将近48年之久。 明神宗在位期间,前十年奋发图强,中间十年由勤变懒,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中国历史对万历皇帝评价不高。外国历史却把明神宗朱翊钧评价较高。你说怪不怪?但不管怎样,绝不是像柏杨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历史也应该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问题不是?不知道读者是如何评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