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是哪个?

来源:www.gzhuiyi.net   时间:2022-06-21 22:49   点击:254  编辑:田若   手机版

谢邀,我是风情,“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学习历史、从历史中取得借鉴,学会经世致用。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

很遗憾这个记录没有保持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最久的帝国为奥斯曼一世于公元1299年建立的鄂图曼帝国即为人们常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1299年奥斯曼一世继位,到1922年废除帝制,奥斯曼帝国一共延续了624年,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帝国!!!

绿色即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土

或许有人问我为什么没有周朝,周朝延续了800多年啊,而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

帝国是对领土非常辽阔,统治或支配民族众多,拥有极大的国际影响力的强大国家的通称。

严格来说周朝并不算的上是一个帝国,因此世界上存续世界最长的帝国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您带来帮助,谢谢。

应该是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从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到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整个周朝共存在790年左右。这在中国历史上成为毫无争议的寿命最长的一个王朝。在这里我们自然而然地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周朝为什么能延续这么长的时间呢?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以下两点至关重要:

第一,实行了合乎当时国情的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功臣、亲属,封其为诸侯。诸侯又在自己的封地内对土地和平民、奴隶再分封。诸侯并不是无偿得到这些东西,必须要履行多方面的义务,首先要服从天子政令,要向天子纳贡,平时替天子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通过分封,天子成为诸侯共主,而诸侯又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联邦制国家,不但实现了中央和地方的和谐平衡,同时通过分封,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使周朝的整体国力大为上升。

第二,推行礼乐治国。周朝建立伊始,在周公的带领下,周人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对夏商以来的传统礼乐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将各种礼仪和音乐作了严格的等级规定,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其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从而加强周人的血亲联系,维护了宗法等级秩序,同时通过礼乐文化的无形渗透使整个臣民形成对周朝统治合法性的高度认可,即达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共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代历史上有哪些重演的事件?

“为什么每次都是我?”——西南某国的哀嚎公元前219年,横扫六合的秦始皇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武功,他以屠睢为将,发兵50万远征南越,一年后秦军在桂林一代惨败,屠睢战死。暴怒的嬴政在修好灵渠粮道后再次发兵30万南征,破百越后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其中象郡即后来的安南。

公元前112年秋,专治各种不服的汉武帝以南越丞相杀了国王还敢杀大汉将军为借口,直接发兵10万分五路并进讨伐南越。一路横冲直撞后再次冲进了中南半岛,然后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公元43年,东汉光武帝遣伏波将军马援率8千汉军去岭南平叛,极其凶残的马援再次杀进了中南半岛。一番砍瓜切菜后,在交趾立了一个铜柱子,还向上天祷告,宣称“铜柱折,交趾灭”。

公元605年,刚刚登基的隋炀帝以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万余再次杀奔中南半岛。这次他们的目标有点远,是半岛南端的林邑国。刘方又一通砍瓜切菜之后,林邑国主被逼上船逃跑,国都被攻陷。

公元638年,已经横惯了的唐太宗听说中南半岛又生事端,额.....这次他压根就没从中央调兵,直接让交州都督李道彦去平叛。那李道彦是个连自己都敢毁容的狠人,去了以后又一通砍瓜切菜,顺便说一下,那只能叫平叛,因为那阵子那边都是唐朝的。

公元981年,不太打得过辽国的宋太宗决定找个软柿子欺负,这老兄以恢复丁朝为名再次向中南半岛出兵。不过宋太宗没辜负润公对他的评价,他是真的不会打仗,四万大军先胜后败,最后撤回了本土。

公元1257年,这次轮到元朝了,不过横行天下的蒙古骑兵这次有点卡脸,足足分三次打了31年,前后动员了50余万大军,最终还是没能拿下中南半岛。忽必烈临死之前还在心心念念的出兵西南,只是已经没有机会了。

公元1406年,轮到明朝,朱棣逮到一个以臣背主的借口后,让名将朱能率军再次进攻东南半岛。据说足足动员了80万大军,那边的史料更扯淡,明朝的军队数量快达到人类极限了。总之这次彻底灭了胡朝,把安南并入版图。

公元1788年,清高宗乾隆再次惦记起了那边,还是以调节对方内部矛盾为理由,用孙士毅为主帅进入中南半岛。至于兵力就又逗逼了,《清史稿》里说连民夫在内才1万5,而那边的记录是29万。不管多少吧,反正这次也打输了。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时间就这么来到了1979年,我兔在报纸上刊登了传统暗号“勿谓言之不预也”!那边没太听懂;继而又声明“是可忍孰不可忍”!那边还是没听懂;无奈之下我兔只能表示“小朋友不听话,该打屁股喽”。

一番按地摩擦后,西南某国痛哭流涕的询问,为毛你们每次大一统都要过来拿我练手?额......我说只是巧合,还有人相信的吧?

在历史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历史的重复性。很多事件已经发生过了,在过了一段时间,还会重新上演。因此,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不得不慎之又慎。因为前有车后有辙,后世一直在仿效你。孔子因此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这个原因。

在每一个朝代的开始,如果开国君主做的事情,会影响这个朝代的始终。比如,汉代建立的时候,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因此,终汉朝一朝,外戚一直是影响西汉的朝政。最终,西汉亡于外戚王莽手中。

曹魏禅让得了汉朝的天下,自己也被晋朝以禅让的模式夺了江山。

唐朝时,李世民杀兄弟篡位。结果,唐朝一朝,家族内部的倾轧一直是李家摆脱不掉的梦魇。唐中宗时女主专政,反复几代,到唐玄宗才结束。

宋朝时,赵匡胤欺负柴荣孤儿寡母夺了江山,自己的孤儿寡母也被赵匡义夺了江山。这一切情况,反反复复的在历史上演。

在军事史上,有两场极为相似的战役,可是,奇异的是,带兵的将领的下场却不尽相同。

这两场战役就是战国时候的长平之战和明末的松锦之战。这两场战役极其相似,最后的结果也差不多。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一场大决战。秦国派出的军队是四十万,而赵军也是四十多万。但是,赵军的素质比不上秦军,只得采取守势,双方进入对峙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秦赵由于消耗过大,两国君主都有决战的要求。但是作为赵军的统帅廉颇,知道反攻没有胜算,所以拒绝赵王的命令,坚守不出。

秦国为了促成秦赵两国的决战,用反间计使赵国更换了主帅。以主战的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到了前线,便改变了廉颇的部署准备对秦军进行反击。

秦国得知赵国改换了主将,也派白起接管了秦军。赵括为了反攻,把主力前调,这样一来,赵军的部署就变成了前重后轻,后路变得空虚。

在赵括出击后,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白起利用这个情况,派奇兵包抄赵军之后,包围了赵军。然后又派军队将被围的赵军分割为两部分。在完成包围后,秦王派援军增援白起,最终全歼了赵军。战后,白起把四十万俘虏全部坑杀。

而松锦之战,当时的明军也派出了号称十三万的主力,前去解锦州之围。明军统帅洪承畴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对清军发起进攻。在战役初期,洪承畴的战术奏效,给了清军很大的杀伤。

但是,就在清军步步后退的时候,明朝的皇帝崇祯受下面人的蛊惑,以兵多饷艰为借口,要求洪承畴迅速解锦州之围。洪承畴不得已,只得急进用兵。

洪承畴采取一路进兵的策略,集中兵力企图中央突破。清军和洪承畴作战不利,几乎支持不住,于是向皇太极求援。

皇太极赶紧调集援军前往,他在观察洪承畴的布阵后,指出洪承畴的布阵缺陷。因为洪承畴要和清军决战,他把主力前调,造成后路空虚,“大众集前,后队颇弱”。所谓“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于是皇太极率领军队包抄了洪承畴的后路,挖断道路,断了洪承畴的粮道。然后皇太极袭取了洪承畴明军前线的屯粮之地笔架山,夺获明军的粮草。

断粮后的明军失去作战的勇气,于是决定突围撤退。在突围的过程中,被清军歼灭大半。一夜竟然被清军消灭了五万三千余人。

留下的洪承畴率领的明军被包围在松山,最终也被清军攻克,明军全部被歼,锦州投降。

这一仗,清军以较小的代价消灭了明军最后的主力。至关重要的辽西走廊落入清朝之手。后人说此战为清朝定鼎之战。

长平之战和松锦之战十分相似。都是双方的决战,都是兵力相当,都是一方因为急于进攻,把主力前调,造成了后路的空虚。都是被另一方包抄了后路,结果被包围歼灭。

唯一不同的是,赵括稳定军心,和秦军决战,消灭秦军大半。造成秦军无力扩张战果。关东各国发现了机会,和赵国联盟,在后续的战争中打败秦军,保证了关东几十年的安全。

而洪承畴则是惊慌逃命,在突围中全军覆没。清军以较小的代价消灭了明军的主力,还有余力控制辽西走廊,入边掳掠。最后入关灭了李自成和南明,统一了天下。

如果洪承畴有赵括一半能力,率领明军与清军决战,哪怕拼掉清军一半人马,满清也就无力入关了。那以后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就会完全不同了。

可是,赵括落得个“纸上谈兵”的名声,洪承畴却成为了能征善战的上将,一样的遭遇,不同的下场,只能叹道“是也命也运也”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