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唐代诗人都是男的,为什么老是写闺中少妇,宫

来源:www.gzhuiyi.net   时间:2022-07-19 05:36   点击:247  编辑:樊丹   手机版

题主好,先更正一下你的问题,据统计,唐代女诗人竟然有207个,著名的有:李季兰、薛涛、刘采春、鱼玄机、上官婉儿、江采萍、葛雅儿……所以不能说唐代诗人都是男的,当然还是男诗人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所以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只能是:在唐代为什么有很多男人喜欢写闺中少妇、宫中女子?

一 闺怨诗是诗歌中一个很大的题材远在《诗经》时代,就有了很成熟的闺怨诗,《诗经》中的《伯兮》、《君子于役》、《谷风》、《氓》、《日月》等诗歌都是很典型的闺怨诗。《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等都是出色的闺怨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自然闺怨诗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唐代读书人有两条成功之路,一条就是科举考试,一条就是从军建功立业。无论哪条道路,都涉及到长时间的离家分别,这也是唐代闺怨诗非常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闺怨诗虽然是表现闺中女子的愁怨之情,但它常和战争、戍边、游子羁旅、薄幸等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诗歌反应社会现实,尤其是在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影响下,诗人通过闺怨诗来表现现实的哀乐这种自觉性变得更强了。唐代著名的闺怨诗不可胜数,列举一二于其下:

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张仲素的《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 昨夜梦渔阳。

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朱庆馀《宫词》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二 美女作为一个政治理想或美的追求而存在于诗歌中《诗经》中的《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开了以美人代表理想的先河,屈原将其进一步明确化。李白《长相思》:“……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一脉相承的用此方法。

唐诗中此类用法不少,到宋代,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也有“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足见影响之大,用者之多,唐诗中写闺中、宫中女子的诗歌,有不少不出这一藩篱。此处就不再举例了,有兴趣的自己可以网上查找。

三 女子从容貌、神态、身材、服饰等方面的审美性,也是她们常作为诗中描写对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温庭筠有《菩萨蛮》二十首,全是以写闺中女子情态为能事,最有名的就是这首写女子早上起床的词: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唐诗中以这种欣赏的眼光来描写女性的诗词很多,尤其是晚唐诗中,这一行为直接影响到了婉约派宋词。其实这一现象不难理解,女人爱美,女人本身就体现着美,所以现在油画摄影中的人像、人体大都以女性为对象来刻画,道理都一样,诗画相通。

四 爱情和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唐朝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时代,唐诗中表现爱情的不少诗歌自然会涉及到闺阁中女子或宫女。最著名的大概要算“红叶题诗”的故事了吧:

顾况在洛阳时,与三诗友在上阳宫宫廷苑囿内游玩,看到从宫墙内流出的水面飘来一片红叶,上面写有一首诗: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顾况第二天走到流水的上游,也题了一首诗在叶上,让它顺着水流入宫墙内。诗曰:

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

过了十多天,有人到苑中踏春,又在红叶上得到一首诗,拿来给顾况看。红叶上写着: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张籍的《节妇吟》实在是高明,他用这样一首诗含蓄的表达了自己不能接受藩镇高官的邀请,又不得罪藩镇。当时的藩镇两度刺杀了朝廷宰相,风雨飘摇的唐王朝也对此无能为力。虽然是比喻,但所描绘的情形在逻辑上也不脱离当时生活中的真实爱情故事。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至于韦庄词中的“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牛希济的“回首犹重道,记得绿萝裙,处处怜芳草”就更是一种家庭亲情的温暖了。

结束语这个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构成的,虽然在封建时代,女子地位低下,生活和活动空间狭小,但在男人的感情和精神世界中是不能没有女人的,他们写诗常写到女人就很正常了。就像现在,我们不写诗,但也常会谈论到女人,从不提及女人的男人恐怕没有吧。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出现了非常多的诗歌流派。这些诗歌流派,大都是诗人身处某一行列,因而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诗歌。比如高适、岑参等诗人,因为长年身处军营,因而写了非常多的边塞诗。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因为经常住在山中或者羡慕田园生活,因此写了非常多的山水田园诗。

不过,闺怨诗或者宫怨诗却很特别。写闺怨诗和宫怨诗的诗人,既不是女人,更不是闺妇或者宫妃,但是他们却也写得很带劲。而且,整个唐朝人包括后世人,也都没有人说他们不该写,或者说他们这样的写作方式很别扭。这是怎么回事呢?

(网络配图)

闺怨诗和宫怨诗,就是诗人把自己放在闺妇和宫妃的身份上,以闺妇和宫妃的口气写的诗。这样的诗歌,主题就是一个“怨”字。

古代的皇帝都有三宫六院。也就是说,会有很多个老婆。有一些夸张的,比如司马炎、秦始皇等等,甚至有上万个老婆。显然,老婆这么多,皇帝只有一个,根本不可能做到“雨露均沾”,因而她们自然就会埋怨。除了皇帝的嫔妃以外,还有一类宫女。她们从小就进入宫中做服务工作,挨打受骂,也没人疼没人爱,也不可能出宫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她们甚至可能会这样,度过她们的整个人生。这样宫女,她们怎么可能心中没有怨气呢?

还有一类女子,就是闺妇。她们嫁到夫家以后,丈夫就离家出去了。这种离家出去的丈夫,有一部分是被朝廷征集去当兵打仗,或者守边关了。有一部分是出去做生意了。

如果丈夫是去守边关打仗,那么,这个人随时都有可能被打死。有时候,甚至被打死了,家里的人都还不知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是一种多么悲惨的命运。

如果丈夫是出去做生意了,虽然被打死的可能性小,但是也会有很多危险。比如船在江河里翻侧了,路上遇到响马贼等等,因而小命不保。毕竟商人手中有很多财物,同时商人在古代社会的地位又不高,因而遭到打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就算被害了,得到伸冤的可能性也是很低的。此外,做生意也很有可能亏得血本无归,这些都是让人很担心的地方。还有,商人在外面看到很多花花世界,很容易就花心,看上别的女人。这样一来,家里的那个女人,就算等到一个安全的丈夫回来,自己也会被这个丈夫给休掉。总之,闺妇和宫妃,她们的命运都是同样悲惨的。

(网络配图)

那么,古代的诗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帮助闺妇和宫妃们写这样的诗呢?

一、不平则鸣。古代的诗人,进行诗歌写作,有一种“不平则鸣”的传统。这种“不平”,既有自己内心的不平,也有社会的不平。而且,因为社会不平而发声的情况,这在古代是非常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就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担当。

所以,帮那些弱势群体写诗,就是古代诗人的一种传统。他们写“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为农夫写诗。他们写“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为蚕妇写诗。

既然如此,为闺妇和宫妃写诗,也是说得过去的。而且宫妃和闺妇还有更多的“不平”,更值得同情。所以,古代诗人,就写了很多这方面的诗歌。

二、唐朝现实。唐朝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宫怨诗和闺怨诗呢?这与唐朝的社会现实有很大关系。

唐朝的时候,虽然也出过不少勤政的皇帝,但是皇帝贪图享乐的情况也是很普遍的,因此宫妃也就非常多。

还有就是唐朝早期发动的对外战争非常多。尤其是唐玄宗,更是进行了多场大型的开疆拓土的战争。而唐玄宗也因此造成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又是藩镇割据,整个国家都处在战乱中。因此,闺怨诗也就非常多。

另外,唐朝也是一个开放的朝代,商业往来很多,男人外出做生意的情况很多,因而这又一次增加了闺怨诗的数量。

(网络配图)

三、诗人自况。诗人之所以写了那么多宫怨诗和闺怨诗,其实还是一种诗人自况的表现。

在“三纲五常”体系中,有“君为臣纲”,也有“夫为妻纲”。诗人写宫妃和闺妇被丈夫抛弃,得不到丈夫的喜爱,实际上就是表明自己得不到皇帝的喜爱,不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

在古代的职业体系中,当官是排在最高位的,能当官,就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因而,没有当官,心里自然会埋怨。但是又不能直说,所以就写了那么多的闺怨诗和宫怨诗。

(参考资料:《旧唐书》《全唐诗》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