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继承魏晋笔法的古代书法家都有谁?顺序是如何

来源:www.gzhuiyi.net   时间:2022-07-20 13:28   点击:116  编辑:荆罡   手机版

所谓魏晋笔法,也就基本是以二王为代表的新体笔法。大王强调方折,是为内擫;小王强调圆转,是为外拓。内擫一路在后世传承显寂寥,传承者唐欧阳询,宋李建中,元杨维桢,至明张瑞图至极致。外拓一路蔚为大观。除上述几人外,历代行草书大家皆为外拓一路,至明傅山到极致。要对书法各人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表现手段作排序,是业余外行的风言臆断。所谓三大行书之说,十大行书之说,都是胡诌,没有任何学术价值。

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

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古代书法家写明为什么日子旁写成目字旁

至今,在不少旅游景点和古建筑,我们可以看到“目”和“月”组合的“目月”字。为什么?

汉字属表意体系文字,是音形意的统一体,构造形式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其中会意字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一个新字并产生新的字义。

“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日加月构成“明”,以此为语素构词,明亮、明白、明晰、光明、清明等等。巧合的是,目加月,即眼睛看见月亮、月光,不也是明亮吗?所以“目月”的存在有了形体构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再,中国的书法艺术讲究篇章布局,注重线条走势和字体均衡,而均衡和对称是美学的基本原则。明字左边的“日”里面添上一横,形体略为加长,正好依偎着“月”字的一撇,既匀称,又谐调,给人一种别致的美感,受到书家欢迎。

‘石刻文’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

石刻文字自古有之。“勒石铭金”一词,就是说石刻文字与青铜铸造文字。
有记载的是,秦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由李斯书写,刻在石板上,天下照此为版本。
后世推崇书法艺术,书法大家的字,石刻极多,为中国独有的“国粹”艺术之一。

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有哪些?

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有:

1、首先是程邈创隶书的故事,相传隶书就是由此人所创而成。程邈是秦朝时期的人,因为犯了罪被关押在监狱中。当时的秦朝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但在文字的使用过程中,小篆书写的弊端逐渐显露了出来。

小篆形体较为繁复,书写速度很慢,于是程邈便产生出了在小篆基础上革新出一种新的书体的想法。他通过十年在牢狱中书写的实践,创制出了新的书体并报告秦始皇。

古时犯人也被称作“徒隶”,因而这种书体被称为“隶书”。程邈所创的隶书,不仅让秦始皇赦免了他的罪行,还成为中国古代书法史具有里程碑的一次书体创新。

2、其次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故事。

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名扬天下,他的书画同壁,并在书法中融入绘画的技法。他自称其书法为“六分半书”,这是因为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各种书体成分掺杂,使得本来八分的隶书只剩六分半。

这是他书体创新也是他独到怪绝的一面,从而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扬州杂记》便是其代表之作。他还体恤百姓,知晓民间疾苦。

在他当官为政的期间,县城遭遇了自然灾害,老百姓们颗粒无收,生活艰难,郑板桥看到这种情景,心急不已,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

有人提醒他此举必须获得上级批准才可,郑听后勃然大怒,严厉呵斥道,“百姓们饥亡无数,等获批准时不知还要死伤多少”并且承诺他一人承担此举的所有举动。

发放的粮米救济上了百姓,老百姓们感恩戴德,称颂他的政绩。可惜,郑板桥的性格在仕途中并不受人欢迎,最终还是结束了为官生涯,此后他以卖画为生,过上了他的“糊涂”人生。

3、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因为他的功绩大,刘邦就封他为赞部候,后来又升他做相国。萧何的字写得非常好,尤其擅长用秃笔在牌匾上写字。

有一次,有人请萧何为一座新砌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萧何苦思冥想了三个月后,才动笔写。写的那天,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动笔写,都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看。

只见萧何如同带兵打仗一样,手腕的变动好像是在指挥千军万马,写出来的字好像他所带领的文臣武将,每一个字都那么有气势,在场的人无不为他精彩的挥毫泼墨所深深折服。

4、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

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

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

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5、东汉大书法家张芝,年轻时学习书法十分刻苦。他天天勤奋练字,废寝忘食,几天就写秃了一支笔,一个月就要用掉几锭墨。

每天写完字后,张芝就到自家后院的池塘里洗笔洗砚,久而久之,池水竟变黑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