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唐玄奘西行到印度,我国古代西行的人物还有哪

来源:www.gzhuiyi.net   时间:2022-07-25 11:08   点击:274  编辑:寿磊   手机版

谢谢邀请!!

从三国时期开始,曹魏甘露五年(西元260年),西行求法第一人朱士行,至于阗得梵书正本九十章遣弟子送归,后译出,即《放光般若经》。

此后求法于西域、天竺者络绎不绝。东晋刘宋时,慧睿游方学经,到过南天竺界。学成回国后在南京乌衣寺讲经。

后秦弘始六年(西元404年),智猛、昙纂等16人几经磨难,经于阗,过葱岭,至波仑、罽宾等地,到了迦毗罗卫、华氏城,获取《大般泥洹经》、《摩诃僧祇律》等梵本。宋景平二年(公元424年)返回,同行者4人死于途中。智猛后入川,著《游行各国传》。

受智猛精神感召,道泰、法勇、僧猛等西向龟兹,经月氏,抵中天竺、南天竺。法勇译《观世音受记经》,所经历各国亦有记述。其他西游名僧还有智严、宝云、宋云、惠生等,这些只是早期成行且学成者中极少一部分,因留有行记才被后人所知,可惜著作多已失传。据梁启超考证,西行求法始于三国末年,讫于唐之中叶,前后殆五百年,有记载的105人,学成归国者42人。

在西行求法史上,最为著名且有著作流传至今的高僧是法显、玄奘和义净。

据有关史料考证,东晋高僧法显,在其63岁至66岁之间经中亚进入北印度,总共游历了将近30个国家,首尾经历了14年。后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搭乘商船经南洋群岛返回,于义熙八年(西元412年)在山东牢山登陆。游历了中亚、南亚和东南亚许多地方,范围之广,前无古人。又以近古稀之年学习梵文梵语,搜集、抄写数百万字佛教经典。后译出经典6部63卷。其中《摩诃僧祗律》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所译《方等般泥洹经》开启了后来义学派。他撰写的《佛国记》,首次实录了自陆路游历古印度,再由斯里兰卡经南洋群岛航归的伟大旅程。此书至今仍是研究当时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历史、文化和宗教的最重要的著作。

玄奘于唐贞观元年(西元627年)离开长安西行。过敦煌城,出玉门关,经过中亚地区,到达古印度,并且瞻仰了众多佛教圣地。约于贞观五年(西元631年)到王舍城,进入当时全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师从戒贤三藏。5年后到东印、南印和西印诸国游学,此后返回那烂陀寺从事讲学和着述。以学问精湛而享盛誉五印。他被那烂陀寺推为十大德之一,地位尊崇。戒日王对他特别敬重,在曲女城为他召开规模空前的五印度论师大会,玄奘的《制恶见论》18日无人发论,取得全胜,被誉为“大乘天”和“解脱天”。于贞观十九年(西元645年)返回长安,带回经律论520夹657部。唐太宗请其住长安弘福寺,后移住大慈恩寺。前后20年间译出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玄奘兼通梵汉,把古代佛经翻译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他还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古印度。他把自己亲见的110国和传闻的28国情况记录下来,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此书至今仍然是研究当时古印度和中亚史的最重要的著作。

义净(西元635~713年)是唐代第二位贡献巨大的求法僧人。少年出家,学习佛教和儒教、道教经典。尤其对佛教戒律比较重视。他仰慕法显、玄奘的事迹,立志赴印求法。高宗咸亨二年(西元671年),从广州乘波9斯商船前往印度。途经室利佛逝国(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是马来群岛的宗教中心),见其佛教兴盛,留学半年。后再乘船抵印度,在那烂陀寺学习10年。西元685年,他离印度再到室利佛逝国居住7年,从事经典翻译和撰述。长寿三年(西元694年)乘船回到广州,证圣三年(西元695年)到洛阳。在印度和南海巡游求学25年,经历30余国,带回梵文佛教典籍近400部。归国后,先后在武则天、中宗、睿宗的支持下,来往于洛阳和长安两地翻译经典。总共翻译经典68部289卷。其中大部分是戒律方面的典籍。义净在室利佛逝国撰写了两部著作,其一是《南海寄归内法传》,记录所见所闻的印度和南海诸国佛教情况,包括僧人的日常生活,僧团制度和修行规定等。其二是《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述从贞观十五年(西元641年)到天授二年(西元691年)56位求法僧的事迹。这两部著作对研究7~8世纪的印度、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历史、宗教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另外,宋太祖乾德二年至开宝九年(西元984~976年)敕遣沙门三百人入印求舍利及梵本,距义净入寂已252年,属求法史上之大举,但成绩不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