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历史上有那些忠臣进谏的故事(不论成败)

来源:www.gzhuiyi.net   时间:2022-09-09 16:52   点击:166  编辑:齐善   手机版

成功: 1李斯《谏逐客书》
2 触龙《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伍举 有名的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
4诸葛亮 进谏刘备联吴
5赵普 宋太祖时宰相,进谏太祖削将之兵权。
6耶律齐 进谏成吉思汗采纳汉文化。
失败:1 关龙逢 夏末忠臣
2 比干 商末忠臣被纣王挖心
3 伍子胥 春秋吴国大臣,被吴王夫差所杀。
4诸葛亮,赵云 进谏刘备不要攻打吴国,失败。
5 李纲 进谏宋钦宗抗金勿和,遭贬
6韩愈 劝皇帝不要迎所谓的佛骨,被贬

历史上丞相专权的事例有什么?

秦朝:李斯
东汉末年:曹操 西汉末年:王莽
司马氏
明朝:胡惟庸,严嵩,
唐朝杨国忠、李林辅
这里张居正虽然说也有专权,不过他还算是正面人物,从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
还有太多了。。没法一一列举

清朝末历史故事

大清皇帝曾经要求西方三叩九拜方可觐见,但大多说国家都拒绝,甚至有的说他们的膝盖不能打弯。 只有荷兰的使节在鸦片愿意下跪,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在中国贸易赚钱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闭关锁国时,中国只和西方的荷兰,东方的日本进行海上贸易。

据说清朝的于成龙是“清”于海瑞的廉吏,是否真有其事?

百姓如果真的信任一个官员的话,很可能就会给其起一个美称,比如海瑞之青天,于成龙之青菜。两人一字之差,青菜的意思是赞美于成龙的廉政,以青菜佐饭的俭朴官德。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出仕,也就是说于成龙是四十多岁才为官的,比海瑞还要晚十多年。他从知县做起,再到知州、道员、按察使、巡抚,最后到总督,官运要比海瑞亨达的多。

于成龙的清廉是从上到下公认的,上到康熙皇帝,在他任直隶巡抚时称赞他是“清官第一”。后来于成龙病逝后不久,康熙南巡考察各级官员时,再次称赞于成龙说:“原任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操守端严,始终如一”,其“居官清正,实为天下廉吏第一”。

下到劳苦大众称于成龙为“于青菜”,说他“日食粗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海瑞为了给母亲过生日,出门买了二斤肉结果震惊了全城人。于成龙去世时,替他办后事的官员“皆见床头敝司中惟绨袍一套,堂后瓦瓮米数斛,盐豉数器而已,无不恸哭失声”。康熙听闻后感叹到:“居官如于成龙者有几?”有几人能像于成龙这样的呢?这是一个问题。

不过,于成龙能成为地方大员,可不仅仅是因为能媲美海瑞的“清”,他还是一个能臣。于成龙第一次为官时,也就是他45岁时,国家给他安排的工作是去罗城当知县。这并不是一个好地方,罗城偏处山区,瘴气袭人,再加上于成龙是山西人,不服水土,怕会十有八九丢掉性命。但于成龙变卖了一部分家产作为盘缠,就这么上路了。

罗城这地方凋零不堪,百姓无以为生,县城里只有6户居民,其余大多数人都落草为寇了,大概比王阳明被发配龙场还要惨。但于成龙并不气馁,他一方面减轻徭役,兴建学校,创办养济院;一方面申明保甲,禁止携带刀枪,强迫山寨强盗俯首讲和,很快就使罗城安宁了下来。于成龙为了恢复生产,经常到田野观察庄稼,慰问百姓。其实百姓真的要求的很少,这样已经让他们感激涕零,所以也就和于成龙打成一片,欢如家人。

同样的,于成龙在合州、黄州等地任职时,都能将地方治理的非常妥善,政绩卓然。比如一年冬天,黄州雪灾闹饥荒,于成龙计口受赈,救活数万人。再比如湖北有几股山贼和三藩叛军相呼应进攻黄州,于成龙招募乡勇守城,并在作战时冲锋在前,他对手下将领说:“我死,汝归报巡抚!”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龙病逝在总督任上,终年68岁。康熙赐予他“清端”封号,褒奖他为官清廉。这样的一个于青菜,说他比海瑞更清廉倒是未必,但不论是政绩还是为官之道都要比海瑞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