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的主要内容?

来源:www.gzhuiyi.net   时间:2023-08-18 20:26   点击:177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的主要内容?

统编教材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课,主要内容有三个,第一是明朝的建立,具体有元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结束元朝统治,观察明朝的地图。第二,明朝如何强化皇权,具体有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建立厂卫制度。第三,从明代开始,科举制度发生变化,实行八股取士。第四,明朝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能传入中国,纺织业和制瓷业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出现了晋商等商帮。

二、七年级历史第14课丝绸之路知识点简写?

丝绸之路

 1、背景:张骞通西域以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2、路线: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 、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3、影响: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4、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其中最有名的是“海上丝绸之路”

三、七年级上册第14课概括?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本文通过记叙我童年时的一次爬悬崖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我们可以将大困难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走好每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四、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好句?

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五、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概括?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后迁都沈阳,改称盛京。

  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 族名 政权 建立者

  唐朝  靺鞨  渤海

  1115 女真 金 阿骨打

  1616 女真 后金 努尔哈赤

  1636 满洲 清 皇太极

  2、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清,它就是清太宗。1644,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建立全国统治。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人才。许多知识份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

  3.我国封建社会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主要历史时期相关的政治制度:

  ①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为巩固封建统治,嬴政建立起一套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在内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与措施。

  ③汉初,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诸侯王尾大不掉,逐渐威胁中央;汉景帝和汉武帝相继采取“削藩”和“推恩令”以及“附益之法”等措施,成功地解决了王国问题;接着,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立刺史制度,形成“大一统”局面,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④隋唐时,继承并发展汉魏以来政治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秦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使之互相牵制和监督;把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职权分散给六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开创并完善科举制。这些都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⑤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的历史教训,采取强干弱枝的措施,将地方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消除割据因素,并发展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⑥元朝建立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地方设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这既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又是后代省级行政机构之始。

  ⑦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明初,中央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权力分属六部,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实现了皇权和相权的合一;地方废除元朝以来的行省,设三司分权;并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加强集权;清朝沿用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后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决策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还强化八股取士,屡兴文字狱。至此,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4. 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与发展的特点: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其内容既有较明显的继承性与共性,也有和时代特征相关的特殊性。

  ②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也始终矛盾交织: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地方和中央关系的博弈(皇权加强意味着地方割据势力削弱,反之就膨胀);政治行政手段和不同程度思想文化专制措施的结合。

  ③维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权;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是历朝封建统治者实行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其中前者是根源)。

  ④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前期的秦汉至隋唐时期,其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等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而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北宋至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则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

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概括?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 光抗倭的概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

七、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概括?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都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2)瓦子

 

①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②表现: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即“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杂剧: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形成于宋代,元朝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

 

(4)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一些节日习俗,如春节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节日习俗,流传至今。

 

二、宋词

 

1.出现: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成为_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2.特点: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即词牌,如《念奴娇》《_满江红_》《蝶恋花》等。

 

3.代表

 

(1)苏轼:北宋文学家,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2)李清照: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前期描写真挚的夫妇情感,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

 

(3)辛弃疾:南宋人,词风豪放,具有报国情怀,词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元曲

 

1.组成: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名家

 

(1)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补充

 

1、史学: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史学上的“两司马”

 

 

2、艺术绘画:

 

 

3、书法:宋元时期,盛行行书。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书法家是 赵孟頫。

 

◆释疑解难

 

1.如何看待瓦子?

 

(1)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宋代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

 

(2)从内容上看,瓦子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

 

(3)从趋势上看,宋代市民文化生活的趋势:——商业化(以营利为目的,有专门以此为生的艺人)、通俗化(内容接近百姓生活)、大众化(市民参与的普及性)。

 

2.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1)高起点,是在隋唐文化基础上的继续发展。

 

(2)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宋朝城市空前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疆域空前辽阔,对外海陆交通空前发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八、七年级上册历史?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简答题精选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分别列举炎帝和黄帝的三个发明?

炎帝:耕种、五谷、蔬菜、陶器 ,煮盐;黄帝:造宫室,挖水井,造船,炼铜

3、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怎样分封?有什么作用?

目的:是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依据: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一。

对象:宗亲和功臣。

诸侯的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4.什么是甲骨文?最早出现于哪个朝?发掘的地点?发现意义?

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商朝,河南安阳殷墟

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5.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有哪几个?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越

6.战国七雄都是哪几个?(对应地理位置)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7.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作?思想主张?

老子,《道德经》①顺应自然;②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啊转化;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8.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政治主张?教育思想?

孔子,核心:“仁” ,政治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教育思想: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②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③ 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9.法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韩非子,①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②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0、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根本原因: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政治:

②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变法的主要作用是: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①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②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以圆形方孔铜钱为全国统一货币;并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③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③“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④派大将蒙恬大举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⑤秦始皇还派兵统一了南越各部,修筑灵渠,开发南疆。

12.汉高祖采取什么政策?原因?具体措施?

休养生息政策,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巩固统治)。 ①“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②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 ;③采取轻徭薄赋政策。

13.. 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什么政策?措施?产生了什么效果?历史上称为?

“休养生息”政策。措施; ①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三十税一;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苛刑法;③提倡勤俭治国,汉文帝以身作则,生活简朴。

效果:①政治清明;②经济发展;③人民生活安定;④国力增强。“文景之治”。

14、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作用?

①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作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②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作用: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④军事上:①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作用: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15.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①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②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16. 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来往的货物?开通丝绸之路的意义?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出,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等传入。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7.西汉在西域设置什么机构?时间?意义?

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汉宣帝)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18.史学巨著是什么?作者?体例?记载内容?

《史记》司马迁,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19.西晋发生“八王之乱”的影响?

①西晋从此衰落,加速了西晋的灭亡②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高潮。

20、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有什么影响?

第一,江南地区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第二,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第三,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第四,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第五,统治者的重视。

影响:江南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21、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后,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①说汉语:规定官员在朝廷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改用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

④通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3.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②丰富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③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九、七年级下册历史第3单元主要内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主要内容答案很简单,在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主要学习唐朝的历史,开元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女帝武则天经济的繁荣,这几可这几课也对来说比较重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一个朝代之一,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个大统一的王朝

十、七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知识点?

女真族,金政权的建立,金灭辽和北宋史实,岳飞抗金,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宋金议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