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古代文人墨客喝茶,为何讲究八德?

来源:www.gzhuiyi.net   时间:2022-07-20 05:58   点击:182  编辑:常天   手机版

古代文人墨客喝茶,为何讲究八德?

谢邀,茶助文人思,中国人爱茶,也就为茶总结出了八德,即:康、乐、甘、香、和、清、敬、美。

经常饮茶不但能止渴怡情,还能強身健体,延年益寿。

茶能提神,乐,是茶带给人生活的宽慰。

甘,是茶带给人绝佳的口感,茶汤甘甜柔美,人生顺利通畅,常饮之总能参悟出不一样的禅理。

香,是茶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

和,是茶契合人与自然的理念。

清,是茶和人共同追求的心境。

敬,是茶赋予人的态度,人有敬,其位宜。

美,是茶向人展示的品质,取自天地自然,代表着最纯粹的美。

茶有佛性,尤如碧云净水,几盏下腹,心头便了无闲事。所以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修行之人总喜欢将日子浸泡在茶中以品茶韵感悟茶德,抛弃杂念,证悟清心。

  德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准则和规范。

茶也有茶德,

而且有八个之多!

康、乐、甘、香、和、清、敬、美。

茶德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

也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

上升为一种深层次、

高品位的哲学思想范畴,

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

茶之八德一康

即‘健康’。

茶叶之选,舍劣取精,

水不洁,茶变质皆不饮。

茶的本心是与人健康,

所以“康”为茶德第一要义。

二乐

即‘快乐’。

饮茶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悦的事,

鼎汤初沸之时,

有朋自远方来,

心有灵犀同饮茶,乐哉!

三甘

即‘甘甜’。

茶汤甘甜柔美,人生顺利通畅。

茶人与茶性是相近的,

常饮茶总能参悟出不一样的禅理。

四香

即‘茶香’。

茶香从五千年前悠然飘起,

馥郁了神州大地。

高壶悬冲,茶香四溢,

这是最悠久的香,且历久弥香!

五和

即‘和气’。

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为要。

在祥和融洽、和睦友谊的气氛中,

手捧香茶,欢聚一堂。

茶在联谊中扮演的桥梁角色,

为合作与协商起了重要作用!

六清

即‘清心’。

清茶一杯,便可代酒。

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

清茶与清廉,清心与清白,

都是只有茶才能达到的境界。

七敬

即‘敬茶’。

敬客人,敬尊长,敬祖先。

都要怀着礼敬的态度。

以茶为媒,增进情谊,

是茶生活文明高尚的表现。

八美

即‘美观’。

喝茶,需洁其身,正其心,

从仪容到内心都符合美的定义。

当然,饮茶的器具和环境也要美观,

喝茶这件事才更具美感享受!

名人茶德

每个茶人对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归纳,

由于茶道的精神都是相通的,

所以,大家悟的茶德基本也是一致的。

陆羽说:

'茶之为用,味至寒,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

说茶'廉、美、和、敬',

程启坤和姚国坤先生

说茶'理、敬、清、融',

台湾学者范增平先生

说茶'和、俭、静、洁',

林荆南先生

说茶'美、健、性、伦'。

茶在健身养生的基础上,

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修养。

继承和发扬茶文化,

弘扬茶德精神,

对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古人喝茶的方式和今天一样吗?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并了解茶的国家。

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茶从药用逐步到食用、饮用,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茶文化。在长达千年的发展中,茶也随着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对外交流中,逐渐传入其他国家,影响越发深远。

时至今日,我们的茶文化依旧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茶,这种神奇的东方树叶是如何被发现,被喜爱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简要了解一下,茶的起源和发展。

茶的起源相传早在远古时期,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的记载。但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早已经不可考证其真实性。而关于茶最早的记述,是由晋人所著的文献,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到:周武王伐封,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实之珍者,树有荔支,蔓有辛药,园有芳萌、香茗。这段文字大致意思是早在2000多年前,周武王时期,巴国境内已经有人工茶园培植的茶叶,其中香茗就是茶叶,并且作为贡品,非常珍重地献给周王室。由此可见,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很早就已经开始人工培植茶叶了。

关于茶的起源,一代茶圣代陆羽对此有专门的论述,他在《茶经》中记载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耀,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茶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到了春秋时期,茶叶逐渐从药物转变为日常的食用之物了。

随着时间的发展,茶的饮用也从王公贵族渐渐流传到民间,也不再是名贵的皇家专属,普通百姓也可以饮用了。据文献记载,大约是汉代时期,江南地区有一些人家就流行饮茶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的种植和饮用从西南向东传播开来,茶的生产遍及淮河以南各地,饮茶风气盛行于南方并逐渐传到中原、华北。

同时,伴着清谈和佛道风气的兴盛,士大夫阶层以及文人、僧人、道士等都把饮茶作为一种高雅享受和精神寄托,作为陶冶情操、表达志趣的手段,使饮茶不再局限于醒脑解渴的自然使用价值,逐步过渡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茶文化开始萌芽,从而为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茶文化的发展唐代时期,由于唐王朝的经济文化得以发展,同时在当时社会稳定的环境下,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重视。

据文献记载,唐以前的使用茶叶方式,最原始的是嚼茶叶来生津解渴。再后来较为细致一些,饮茶方式是将茶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等,制成茶饼或茶团,饮用的时候把茶饼或是茶团捣碎,放上葱、姜等煎煮,用来佐餐或解渴,这也是一种粗放式的饮茶方式。到了唐代,饮茶风气渐趋普及。据唐代文献《膳夫经手录》中记载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唐贞元年间,茶的饮用普及全国,上至王公贵族、文人大夫,下至村野百姓,形成了全国性的贵茶风俗。有文献记载:嗜茶榷茶,皆始于贞元间矣。唐朝中后期,陆羽《茶经》的问世。 这部著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它全面论述了茶的起源、茶叶的采制、制茶用具、煮茶用具、烹茶方法、茶的饮用以及茶的历史等十个门类。可以说,《茶经》是当时茶产大盛、饮茶风行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它的出现使天下益知饮茶矣也极大推动了饮茶风习的传播。

到了宋代,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将唐代煎茶法发展为点茶,民间出现了斗茶的饮茶方式。这种艺术性较强的斗茶的内容大致是文人士大夫以及佛门僧侣争相讲求茶品、火候、煮法及饮效等。斗茶、茗战因其高雅的形式、无限的趣味深受普通士人甚至皇帝、大臣们的喜爱、痴迷。

此后,明清时期茶的饮用更加的精细。在明代,散茶中的绿茶是利用炒青法所制的主要茶类,其中也包含部分花茶。清代的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等茶类,组成了我国茶叶基本种类,同时,点泡茶的方法被撮泡茶取代。清代,茶叶远销英法,成为我国出口产品的代表。

茶叶,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文化地位,也成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饮茶,是直接将未加工的茶叶煮水喝,称之为茗汁,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报德寺》记载,“(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王肃初到北方,不习惯北方胡人的饮食,还是保持着吃鱼喝茶的习惯。北方人当时并不理解,管这叫作水厄。

发展到后来,有了往茶水中加入花椒等物的习惯,陆矶《诗疏》说:“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叶以为香。”樊绰《蛮书》卷七记载:“蒙舍蛮以椒、姜、桂和(茶)烹而饮之。”直至后世,仍有此习惯,《金瓶梅》里西门庆喝得八宝茶,和如今临夏回族喝的三炮台,都是如此。

茶的理论和实践水平突然提高,是在唐代,据说当时寺里的驱魔师唯一能喝的饮料,就是茶,所以僧侣们,和崇佛的贵族、士人群体共同提高了饮茶的水平。其中的集大成者,就是陆羽,陆羽倡导的饮茶法,是煎茶法。

煎茶法到了宋代,变成了点茶法,要将茶叶研磨后,入沸水,茶和水充分混合。因为冲泡时会有茶沫,还有了观赏茶沫形成的图案的趣味,苏轼、李清照都是此中高手,可以使沫聚而不散。最好的茶叶种类,是团茶,以福建建安的为最好。

明时,朱元璋废除点茶,提倡淹茶法,饮茶与如今非常类似,以直接冲泡为主,这要归功于茶叶炮制工艺的进步,和饮茶的日益日常化。此外,还有烤茶、煮茶的,如今也有。去云南旅行,餐厅中上的,往往是烤茶,而去新疆伊犁等地旅行,就可以尝到煮茶的滋味了。也有人喜欢用铁壶煮茶,尤其推崇日本造的铁壶,此外日本的抹茶,也可以视为点茶法的余绪。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