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知道茶叶的老祖宗吗?

来源:www.gzhuiyi.net   时间:2022-09-11 11:17   点击:99  编辑:贡亚   手机版

在茶叶的树苗上

有人认为唐朝的陆羽是茶叶的老祖宗,这是一种误解,他只是最早系统研究茶叶的人。茶叶真正的老祖宗应该是指最早种茶的人,他就是上古时期的神农氏炎帝。在我国的文化中,习惯把一切与农业、种植业相关的活动起源都归结于神农氏。《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这里的“荼”就是茶。神农尝茶解毒,他自然就是茶祖了。

茶的来源和来历是什么?什么茶最好?

一般而言,如果想要探寻一个事物的来源,最好从记录该事物物名的古文字入手。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侧重于以形表意。因此,我们就有可能从记录物名的古文字字体去探寻该事物的由来。

在唐代以前,中国所有的文献里并没有“茶”这个字。但是中国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晒青制茶法,也就是说至少在三国以前中国就有了现代意义的茶。只不过唐代以前的文献里都把茶写作了“荼”。

中国古典文献中最早记录荼的是《诗经·邶风·谷风》,诗曰:“谁谓荼苦?”汉代毛亨解释说:“荼,苦菜也。” 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释物》解释“荼”说:荼,苦菜也。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也把荼解释为苦菜。所以荼的本义为苦菜。

中国古人在劳动过程中发现有些苦菜吃了可以提神,也可以强身健体,所以慢慢地就有了把这种苦菜拿来食用的习惯。这种用来提神健体的苦菜就是现代意义茶的祖先。

两汉以前,中国的茶叶都是将鲜叶直接放进汤里做羹或者做粥的。所以中国古代只有吃茶而无喝茶之说。

但是,吃茶的鲜叶会受到季节的影响,如果想要一年四季都吃上茶,只有把茶像其他菜一样晒成干。因为人们已经在生活中发现失去大部分水分的菜干可以长时间保存。

所以,两汉至三国期间,茶就以晒青的方式出现了。隋唐开始,人们创造了蒸青制茶法。明代人们创造了炒青制茶法。炒青是中国六大茶类中最常见的制茶法。晒青被白茶继承下来了,蒸青被恩施玉露等茶继承下来了。

这就是茶的来历。

至于什么茶最好?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中国可以产茶的地方太多了,不同的地方做茶的手法不一样。中国光茶的大类就有白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绿茶、黑茶、黄茶六大类。每一类的产区都很大,每一个小产区因为地理环境、文化的不同,做出茶的特色也不尽相同。所谓类类有好茶、处处有好茶,哪个最好真的无从比较。所以茶友们常说茶无止境,因为谁也不知道最好的茶到底是什么茶。

再加上每个人的喝茶经历、对茶的期望值不一样,口感偏好也不一样,对茶品质的判断也会因人而异,评判有很大的主观性,就算有了结果,也不会客观。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都没有用来判断不同茶类品质高低的标准。这也说明,谁也无法判断哪个类的哪款茶最好。

可能有些人基于自己的口感偏好和特殊情感,心目当中可能会有自己认为最好的茶。但是我还是认为茶无止境,我永远都不可能找到最好的那款茶,但是我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款茶。

很多人把茶树起源和饮茶起源是搞混绕关系的,使用最多的是云南讲起普洱的时候往往引用了在某某地发现了多少年的古树,其实茶树起源和饮茶起源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在我们老家山区有一项出口日本的生意,就是将山上的杨桐树的树枝扎成小把,出口到日本,我们这里的一些人管杨桐树叶叫柴叶,就是说没有这个出口的话就是山上的柴火,但是在日本杨桐树枝是在节日祭典上的必须品,这和茶叶是一样的,你这里有野生生长的,并不代表使用了,在西南地区由于地理上的特点,一些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往往能保留下来如熊猫水杉银杉等。

饮茶的源头也是众说纷纭,有祭品说,药物说,食物说等等,起源也有上古,先秦,秦汉等各种说法,茶叶能大规模传播和使用是在唐代,尤其是以陆羽《茶经》为代表的茶学的出现。

从唐代茶学出现以后,对茶叶的种植加工饮用慢慢有一整套的茶文化系统,而且从煎茶到点茶再到散叶撮泡,一直在补充和完善之间,终于到了明代中期以后,松萝茶加工技术的出现,让茶叶加工具备了商品化批量生产的条件,茶叶加工可以脱离产地限制的用工艺技法来达到相同或类似的口味香味特点(想想大红袍的六颗,如果只有六颗而其他地方不能种植加工的话,谁喝的到),如新安松萝,武夷松萝,婺源松萝等等,再到以松萝法演变出的青茶红茶绿茶黄茶工艺,就有了今天的各种各样的茶叶形状和口味。

茶无最好,适口为珍,讲究的是每个人每个地方的茶叶都各具特色,各有习惯(普洱茶滥用适口为珍,是别有用心的曲解),一般情况评论茶叶的优劣以等级色香味形来对比,所以我个人推荐的一些好茶是龙井茶,径山毛峰(古法松萝制法)安吉白茶类(天然的优劣茶种)炒青绿茶(碧螺春,狗牯脑,婺源茶等)祁门红茶(红茶巅峰)大红袍等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