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悲歌
荆轲刺秦王上路了,太子和那些宾客,都穿着缟素(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了易水河畔上。高渐离敲着筑,(注:筑是中国古代汉族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自宋代以后失传)。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悲凉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走上前唱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图穷匕见
荆轲刺秦王用的匕首叫徐夫人匕首。徐夫人匕首由战国时期赵国铸剑名家徐夫人所铸,曾被燕国太子丹获得。
荆轲来到咸阳秦王宫殿,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都亢地图,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荆轲用匕首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去年我从保定回唐山,途经易水湖畔小憩,仰望青山俯瞰湖水,发怀古之悠思。
唐代骆宾王的《易水送别》写道: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徒木为信
战国初期,秦国在"战国七雄"中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
齐威王朝见了天王之后,楚、魏、赵、韩、燕五国推他为霸主。只有秦国被冷落在西方一隅,中原诸侯还是把它当作戎族(落后、不开放的蛮人)看待,没谁跟它来往。
此时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也确实比中原诸侯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紧邻的新兴强国,魏国就时不时欺负它一下,要么抢粮抢人;要么霸占一大片土地走。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后,决定实行改革,以增强国力。
他首先搜罗人才,就下了一道命令说:
"不论是本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有本事叫秦国富強起来,就重用他,封给他土地和户口。"
这么一来,不少有才干的人跑到秦国找出路,实现"小目标"去了。
这时,故事的主角闪亮登场了。
卫国有个非常牛的青年叫卫鞅,他听说秦孝公招贤,觉得自己人生的机会来了,就赶紧跑到秦国四处游说,最后托关系找人终于得以面见大王。
早已做足功课的卫鞅向秦孝公讲了一整套的富国强兵的办法,受到秦孝公的赞赏。
秦孝公随即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并委托他负责变法的大事。
腹中确实干货满满的卫鞅,很快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变法条令,不过没有马上公布。因为卫鞅知道变法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
一个令人大感意外的计划,浮出水面。
卫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大木头,并在城门旁贴了一张布告: